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8篇 |
免费 | 50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2篇 |
农学 | 42篇 |
基础科学 | 91篇 |
157篇 | |
综合类 | 327篇 |
农作物 | 38篇 |
水产渔业 | 6篇 |
畜牧兽医 | 154篇 |
园艺 | 25篇 |
植物保护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46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41.
BES1(油菜素内酯不敏感1-甲磺酸乙酯-抑制剂1)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 TaBEH3基因是小麦 BES1基因家族成员之一,为进一步了解该基因的功能,以中国春为材料,克隆了 TaBEH3基因,将其3个同源基因分别命名为 TaBEH3-A、 TaBEH3-B和 TaBEH3-D。序列分析显示,3个同源基因均包含2个外显子,分别编码356、354和358个氨基酸,启动子区含有大量与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其中,分生组织表达元件(CAT-box)和脱落酸响应元件(ABRE)在3个基因中普遍存在。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 TaBEH3基因在麦类作物中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基于qRT-PCR进行的时空表达分析显示, TaBEH3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器官间均有组成性表达,表明 TaBEH3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特别是花器官的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TaBEH3-A、 TaBEH3-B和 TaBEH3-D基因响应ABA激素胁迫处理,且3个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42.
微生物有机肥结合土壤改良剂防治烟草青枯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盆栽试验设置了五个处理:对照(T1)、施用普通有机肥(T2)、施用SQY-7号微生物有机肥(T3)、石灰处理土壤后施用SQY-7号微生物有机肥(T4)、石灰和碳铵处理土壤后施用SQY-7号微生物有机肥(T5),用DGGE和平板计数法研究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旨在探讨微生物有机肥及微生物有机肥结合土壤改良剂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和对烟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土壤中,施用普通有机肥(T2)不仅不能防治烟草青枯病,还提高了烟草青枯病的病情指数,而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处理(T3、T4和T5)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达66.7%~87.9%;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改变根际微生物区系结构:T2处理的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T1处理略有增加,真菌数量则较T1处理增加了1.1倍;T3和T4处理的根际土壤细菌分别较T1处理增加了3.5倍和6.1倍,同时,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3.7倍和3.5倍,而真菌数量分别下降了66.2%和70.1%;T5处理的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T1处理分别增加了13.6倍和5.1倍,真菌数量下降了75.0%;各处理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均较T1处理增加.初步研究表明,连作病害土壤用石灰和碳铵预处理后再施用SQY-7号微生物有机肥能有效防控烟草青枯病和减缓连作生物障碍,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改变微生物区系和降低病原菌数量实现. 相似文献
43.
水田半旱耕作制是侯光炯教授等长期深入农村,总结群众经验和试验研究提炼出来的一种新型耕作制。其核心是在精耕细作的基础上,人为地改变水稻田地表形态,实行垄(厢)沟浸润灌溉,他土壤水、气、热、肥状况适于水稻、小麦、油菜、蚕豆等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同时,也适合于鱼、萍、稻和其它水生作物共生。它具有“自然免耕”和“五省一高”的优越性,为水田 相似文献
44.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从1980年开始研究,1984年在四川省内外进行示范推广,至1989年,在全国累计推广已达2000万亩,增产幅度10~30%,直接经济效益已达15亿元以上。还兼具省水、省工和培肥土壤的间接效应,社会效应也是巨大的。其应用推广的经验主要有4点:1.教育农民,注重效果;2.领导重视,亲自抓点;3.扩大交流,重视宣传;4.多学科协作研究,技术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5.
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人文因素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关键是保护好农用地资源。科学地编制和切实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是保护好土地资源,并保证其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然而,由于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实施的特殊性,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历史、社会、人文等因素复杂多样。本文阐述了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性质,分析了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人文因素及其影响,提出了科学地编制和有效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人文因素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6.
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等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动态度模型和区域差异模型,计算分析了2005-2020年规划期间研究区建设用地及耕地变化情况,探讨该地区未来建设用地扩张情况及其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潜在威胁.建议将农用地分等成果运用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中,对规划占用的耕地进行质量评价,调整土地规划方案,从源头上降低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数量及质量的影响,以期对耕地保护作出一定贡献,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7.
48.
对三峡库区涪陵段两个毗邻集水域的汇水口径流进行了持续1年的高频(每日)采样监测,以对比分析稻田空间分布格局对径流氮素质量浓度和输出强度的影响.所选择的两个集水域稻田面积比例相近,但其中一个(记为A)的稻田分布零散,破碎度高,另一个(记为B)的稻田则连片分布在其末(底)端,破碎度低.结果表明两集水域不同作物生长季径流氮素的输出均以硝态氮为主(占总氮的60%~81%).对比两个集水域,A在全年和不同作物生长季的径流氮素平均质量浓度都相应地高于B.同样,集水域A的年径流量(1 431 m3/hm2)显著高于集水域B(840 m3/hm2),因而前者径流总氮的年输出通量(16.1kg/hm2)远大于后者(5.21kg/hm2).鉴于两个集水域的气候、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农田耕作管理方式相同,单位土地面积的施肥量以及稻田面积比例也相近,只是稻田空间分布格局迥异,汇水口径流氮素的质量浓度和输出通量的差异显然是由于集水域末端连片分布的人工湿地—稻田比零散分布的稻田对集水域内的径流及随其迁移的氮素有更佳的拦截和净化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49.
50.
长期免耕稻田的土壤微生物与肥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对经过10年自然免耕后稻田的基本肥力特征、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以及水稻农艺性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土壤肥力方面,该免耕方式能提高土壤肥力,垄作和厢作的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以及有机质显著比常规平作高,且上层(0-7.5cm)和下层(7.5-30cm)的肥力水平差异不显著,但仍有上层高于下层的规律;微生物持征方面,各处理细菌数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但免耕处理的微生物生长条件较稳定,季节性不明显;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之间相互促进,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自然免耕能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杂草生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