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8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235篇
林业   275篇
农学   362篇
基础科学   226篇
  219篇
综合类   1702篇
农作物   204篇
水产渔业   154篇
畜牧兽医   996篇
园艺   335篇
植物保护   203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192篇
  2022年   216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了研究茉莉酸(JA)调节番茄抗旱的机理,以番茄品种‘Castlemart’茉莉酸合成基因LoxD过表达植株(LoxD-oe)、LoxD点突变植株(spr8)以及对应的野生型(WT)为材料,进行自然失水处理,分析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气孔开度和保卫细胞中H2O2含量,以及ABA信号通路和质膜相关离子通道基因等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LoxD受干旱胁迫诱导,过表达LoxD基因提高了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MDA的含量,上调了SnRK2-like、SLAC1、AtrbohD、CPK1表达,下调ABI2、KAT1表达,激活了保卫细胞中H2O2信号,气孔开度变小,从而减少了干旱胁迫下水分的散失。说明LoxD基因参与了番茄抗旱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992.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是一种抗逆性极强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对温度胁迫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为进一步明确其对温度胁迫适应性的分子生态机制,采用RT-PCR及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1个hsp90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Ld-hsp90,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温度胁迫后相对表达量的变化。Ld-hsp90全长为2 489 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2 160 bp,编码719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4.98,分子量约为82.09 kD,5'端与3'端非编码区长度分别为113 bp和216 bp。氨基酸序列中含有HSP90家族的5个签名序列及胞质特征序列MEEVD。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38℃和44℃高温热激1 h,马铃薯甲虫成虫体内的Ld-hsp90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0℃与-10℃低温处理1 h后的表达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Ld-hsp90的上调表达在马铃薯甲虫抗高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2011~2012年在河北省康保县对草地螟性诱剂进行了田间诱蛾效果试验。结果证明,1~4号试验诱芯对越冬代、1代成虫都有诱蛾效果,以4号、2号诱蛾效果较好;与常规监测工具普通黑光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对比,性诱剂诱蛾量低、诱测日数少,但两类工具诱蛾曲线峰型基本一致。分析认为,草地螟性诱剂诱蛾可作为电力供应缺乏地区对草地螟的一种辅助监测手段,并且可用于当地短期预报和防治指导。  相似文献   
994.
本研究结合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有翅型与无翅型麦长管蚜各龄期的外部形态进行详细测量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1)麦长管蚜1、2龄若蚜外部形态无明显差别,触角均为5节;2)3龄有翅若蚜中胸发达,可见初生翅芽,至成虫期发育为完整的翅;3龄无翅若蚜中胸结构简单,未见翅芽,3龄至成蚜触角均为6节;3)1龄若蚜尾片呈瘤状,着生2根刚毛;2、3、4龄若蚜尾片呈圆锥形;有翅成蚜尾片呈长锥形,无翅成蚜呈长舌状,2龄若蚜至成蚜尾片均着生6根以上刚毛。本文首次探讨了麦长管蚜有翅型与无翅型成、若蚜外部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其与麦长管蚜的生活史、迁移特性等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麦长管蚜分化的相关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将显微照相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组织解剖学中。通过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不同退化研究样地大针茅(Stipa grandis)营养器官茎和叶组织细胞变化的研究,揭示出草原植物小型化的内在机制。随着群落恢复演替的进程,三个群落样地中的大针茅植株的叶和茎的解剖结构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恢复时间越长,其组成器官的细胞数目越多。从相反的过程来看,叶和茎都发生了小型化。然而,叶和茎的小型化机理又有不同。研究表明:(1)从叶片的解剖结构来看,叶脉数目的减少导致了小型化。(2)从茎的解剖结构来看,茎的各种组织细胞数目的减少导致了小型化。  相似文献   
996.
为了解北京地区八字地老虎的种群动态及其发生危害地位,2012年和2013年,在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使用佳多虫情测报灯对地老虎成虫种群动态进行了持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八字地老虎已成为当地最主要的地老虎类害虫,成虫的优势度最高可达83.8%,已超过常年优势种小地老虎。八字地老虎在北京顺义1年可见3代成虫,越冬代成虫期为5月中下旬,一代成虫期是7月中下旬,二代成虫期持续时间最长,从9月初开始,10月上旬逐渐消失。监测表明,八字地老虎在局部地区存在严重发生的可能性,建议各监测点密切关注其发生动态,为今后八字地老虎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金手指由日本1982年杂交育成,1993年登记注册,是日本“五指”(美人指、少女指、婴儿指、长指、金手指)中唯一的欧美杂交种。因其果实呈弓形,头稍尖,色泽金黄,故命名为金手指。2001  相似文献   
998.
付丰顺  刘成栋  王旋  周慧慧  麦康森  何艮 《水产学报》2021,45(10):1692-1702
为研究大菱鲆最适饲料精氨酸需求量及饲料精氨酸水平对大菱鲆生长和代谢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43.07±0.10) g的大菱鲆为对象,使用酪蛋白和明胶作为蛋白质来源,鱼油和大豆卵磷脂作为脂质来源,配制5组等氮等脂(51%粗蛋白和12.5%粗脂肪)的精制饲料,通过添加晶体氨基酸混合物,使得饲料中精氨酸含量分别为干物质的1.92%、2.65%、3.40%、4.17%和4.88%(对应饲料号为1、2、3、4、5),以喂食1.92%精氨酸水平饲料的处理组作为对照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40%~4.88%饲料精氨酸水平(占饲料蛋白质6.66%~9.52%)显著改善了大菱鲆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基于特定生长率(SGR)的折线回归分析,大菱鲆的最适饲料精氨酸需求量为饲料干物质的3.17%,饲料蛋白质的6.21%。适宜的饲料精氨酸水平显著提高了鱼体蛋白含量和血浆总蛋白水平,同时显著降低了血浆葡萄糖水平。此外,适宜的饲料精氨酸水平显著提高了肝脏脂肪酸合成、脂肪酸β-氧化、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而显著降低了肝脏氨基酸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3.40%~4.88%饲料精氨酸水平(占饲料蛋白质6.66%~9.52%)可以调节大菱鲆的营养代谢,并促进大菱鲆的生长。  相似文献   
999.
中国种桑养蚕的传统自古有之,蚕桑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江地区更有“丝绸之府”的美称。自唐后,两宋、明清时期吴江地区的蚕桑业飞速发展壮大,繁荣一时。在近代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受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恢复与发展。本文梳理吴江当地的蚕桑发展演变,并总结当地有关崇拜自然、祈祷丰收、讨口彩与精神娱乐的蚕俗,由此研究女性与蚕桑民俗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吴江蚕俗的总结梳理,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过去蚕桑发展的历史与风土人情,也有助于现在弘扬传统的蚕桑与丝绸文化。  相似文献   
1000.
为筛选有效防控大豆根腐病的种衣剂,开展杀菌剂复配使用和微生物农药拌种对大豆根腐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0%溴酰˙噻虫嗪FS+11%氟环·咯·精甲FS和62.5 g/L精甲˙咯菌腈FSC拌种对大豆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大豆出苗后15 d防效在70%以上,微生物农药1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WP和10亿芽孢/g多粘类芽孢杆菌WP也可有效防控大豆根腐病,防效在50.86%~60.71%,虽然防效低于杀菌剂复配使用,但其对环境、人畜安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在今后的大豆根腐病防治中,应进一步优化复配药剂组合,同时充分发挥微生物农药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