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9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68篇
林业   282篇
农学   112篇
基础科学   91篇
  186篇
综合类   845篇
农作物   171篇
水产渔业   158篇
畜牧兽医   383篇
园艺   153篇
植物保护   97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库姆塔格沙漠综合考察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库姆塔格沙漠的实地观测、样品分析和资料收集,获得了沙漠地区的基础数据。沙漠面积约2.29×104km2(2001年),沙漠存在向东南方向移动和周边扩大的趋势;库姆塔格沙漠沙丘形态以新月形沙丘链为主,羽毛状沙丘为特色,星状和其他复合型沙丘大量分布的特点;羽毛状沙丘的"羽轴"是一种较特殊的复合型沙垄,由单个新月形沙丘前后相连,在沙垄和沙垄之间的沙平地有地形起伏,形成较宽大的弧形沙埂,基本与沙垄走向垂直,由这些沙垄和沙埂组成了独特的羽毛状沙丘;沙漠内部羽毛状沙丘分布区全年盛行东北风,全年平均风速5.94m/s,年总输沙势944.46 VU;调查记录了沙漠区107种植物和79种脊椎动物,发现野骆驼在沙漠西部的水源地,3种稀有荒漠植物的新分布区;提出沙漠最早形成于70万年的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942.
川楝素对粘虫幼虫拒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川楝素对粘虫幼虫具有特殊的作用,它的作用与杀虫脒有相似之处,它不直接杀死害虫,而通过对害虫化学感受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双重作用,引起害虫产生拒食反应,并出现行为反常及其它神经中毒症状。  相似文献   
943.
【目的】探讨固沙林土壤的生物性质,为制订合理可行的保持沙地森林持续经营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流沙地为对照,对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6种主要人工固沙林(花棒×踏郎混交林、沙柳林、踏郎林、沙棘林、樟子松林、河北杨林)林地0~5,5~20,20~40 cm土层的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及4种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固沙林林地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特征和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0~5 cm土层中,花棒×踏郎混交林林地土壤细菌数量最多,樟子松和沙棘林林地0~20 cm土层放线菌、真菌数量均较多。在0~5 cm土层,花棒×踏郎混交林林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强,沙柳林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强,河北杨林林地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最高。各种人工固沙林林地土壤细菌数量和酶活性总体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人工植被建立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酶活性增强,土壤的生物性质得到改善,流沙开始朝着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44.
何首乌营养器官的解剖学与蒽醌类物质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给何首乌的药用成分积累规律研究提供结构学和组织化学资料,对何首乌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及块根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同时对其主要药用成分蒽醌类物质进行了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根、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及叶的结构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似;块根由周皮、次生韧皮部、异常维管束、次生木质部及初生木质部组成,异常维管束属周韧维管束类型;何首乌的蒽醌类物质主要存在于块根内,茎、叶和根内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945.
马铃薯是全球第4大粮食作物,营养丰富.然而,马铃薯块茎采后发芽显著影响其商品价值和种薯质量.该研究结合表型观察、细胞学分析、生理生化检测、植物激素含量测定、 Marker基因表达分析等,明确了马铃薯采后发芽的关键时期.通过对马铃薯块茎采后发芽关键时期样本进行RNA-seq分析,挖掘了马铃薯块茎采后发芽关键基因.结果表明‘费乌瑞它’马铃薯块茎采后休眠解除期为30 d,芽生长期为45 d.从休眠期到休眠解除期和休眠解除期到芽生长期分别有1 008个基因(252个上调、 756个下调)和4 576个基因(2 800个上调、 1 696个下调)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 156个转录因子基因(主要属于AP2、 MYB和bHLH家族)及植物激素(ABA与GA)合成、代谢、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如NCED4,ZEP,KS,KO2,ABI5等.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生物合成(ko00940)、苯丙氨酸代谢(ko00360)、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ko00100)、 DNA复制(ko03030)、糖代谢(ko00520)等通路.  相似文献   
946.
为对不同堆肥工艺堆肥全过程关键参数进行实时动态分析,该研究以牛粪便和玉米秸秆为原料,进行规模化槽式和膜覆盖好氧堆肥,采集堆肥全过程样本,分析了2种堆肥技术堆肥全过程中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和碳氮比等关键参数的变化,并结合Local PLS算法建立了2种堆肥技术堆肥全过程中上述参数的通用速测模型,得出以下结果:1)2种主要工艺关键参数数值及变化规律均不同,且在整个堆肥过程中有显著性变化(P0.05);2)所建立的Local PLS模型的RPD(Ratio of Prediction to Deviation)为4.47,RSD(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为3.37%,可达到很好的预测效果;有机质含量和碳氮比的R_P~2分别为0.74和0.77,RPD大于1.5,RSD小于10%,模型可用于定量预测;近红外预测值与实测值随堆肥时间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实现规模化堆肥过程中关键参数的实时分析。  相似文献   
947.
蔬菜根结线虫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蔬菜根结线虫在江西1年发生5-6代;主要以卵、幼虫和雌虫在病根、病残体和病土中越冬,以卵囊团在土壤中存活力最强,在5 ̄50cm土层中均可越冬。10℃以上开始生长发育,12℃以上侵染寄主,25 ̄30℃生长发育最好,42℃4h死亡,55℃10min死亡。5月初开始发病,6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11月中旬以后以卵、幼虫和雌虫越冬。  相似文献   
948.
采取不同发育阶段烤烟云烟87的花器官,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其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烤烟云烟87花药壁发育类型为基本型,分化完全的花药壁由表皮、纤维层、中层和绒毡层构成,后者为腺质型绒毡层类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类型为同时型,四分体呈四面体型和十字交叉型,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烤烟云烟87的胚珠为倒生胚珠,薄珠心,胚珠多数;大孢子母细胞由孢原细胞直接生成,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  相似文献   
949.
Fe2+对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模拟冷浸田土壤亚铁毒害,研究了土壤-水稻-亚铁-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外加Fe2+ 不同处理水平 (0、 100、 200、 400、 800和1600 mg/kg) 对水稻苗期和分蘖期相关生理指标、 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含一定亚铁本底(207.77 mg/kg)的正常稻田土壤中,外源性Fe2+的加入将逐步抑制水稻生长、 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外源Fe2+浓度达100 mg/kg后,水稻的株高、 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 水稻叶片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SPAD值)、 脯氨酸含量、 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则显著增加,表明外源Fe2+浓度100 mg/kg 是本研究条件下外源Fe2+ 对水稻生长产生显著毒害影响的临界点; 同时随外源Fe2+浓度的增加, 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三大基础菌系总量(细菌、 真菌、 放线菌)、 功能菌系总量(氨化细菌、 固氮菌、 纤维分解菌)、 铁还原菌总量总体是先快速下降,后逐渐平稳降低。 半效应浓度EC50分析表明,外源Fe2+浓度100 mg/kg 为多数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微生物基础菌系总量、 功能菌系总量、 铁还原菌)EC50变化的临界值; 体系中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和水稻生长指标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表明供试土壤亚铁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亚铁对土壤-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同步影响的结果。综上结果可知,外源Fe2+浓度100 mg/kg为导致供试土壤中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受到显著负效应的临界值,进而推知,本研究所用土壤对水稻生长和微生物活性的亚铁毒胁迫临界浓度约为300 mg/kg(含本底), Fe2+含量超出该浓度时,需采取合理的农艺措施控制其负效应。  相似文献   
950.
短轮伐期桉树人工林科学施肥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多年对桉树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树龄林分人工控制施肥量的肥料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桉树基肥施用效果明显,其肥效可持续5a以上,但其肥效随树龄增长而下降。基肥每株施有机肥2.5kg,配施N15g、P30g、K15~30g和适量B、Cu、Zn微量元素为宜;(2)追肥效应因树龄而异,2年生大于3年生大于1年生,施肥以每株N30~90g、P和K各15~30g为宜;(3)植桉后土壤有机质大部分有不同程度下降,全N、全P、速效N变化不大,全K、速效P、速效K、B、Zn、Cu含量明显下降。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提出短轮伐期桉树人工林科学施肥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