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suis type 2,SS2)是一种广泛分布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和养猪业的发展。本试验旨在研究分泌核酸酶基因(SsnA)作为分子诊断标识在对SS2感染的鉴别诊断中所起的作用。作者以SS2-LT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SsnA基因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获得大小为46 ku的融合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质具有抗原反应活性。以纯化的融合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SsnA-ELISA鉴别诊断方法。对已知背景的人工感染及疫苗免疫血清和临床血清进行检测,比较感染血清和免疫血清的检测结果,结果发现两者差异显著(P<0.05),表明建立的SsnA-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利用该方法对采集自8个省份的1 446份血清进行检测,显示SS2的阳性率为0%~14.77%,平均阳性率为5.39%。本研究结果表明:猪链球菌2型SsnA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鉴别感染的分子诊断标识;对临床血清的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及流行与气候环境存在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
用修改后的内梅罗公式作为土壤肥力的评价模型,将传统的统计方法与地统计学方法及GIS技术相结合,研究了郑州市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规律,对郑州市土壤质量进行了定量化的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土壤速效磷以差级水平为主,全氮含量中等之外,pH、速效钾、CEC和有机质均以中等级以上水平为主;相对来说,速效磷含量总体较低是郑州市土壤肥力的主要限制因子郑州市土壤综合肥力系数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具有以下特征:在东北西南方向上,土壤的综合肥力系数很较低,大面积处在差的水平,其中少面积具较高肥力。东南和西北方向的肥力较高,大部分处在良和中的水平。  相似文献   
23.
为了解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野生红菇真菌资源状况,从保护区采集到7种野生红菇,基于其形态特征结合ITS r DNA序列与Gen Bank中相关的红菇属的同类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将其鉴定为厌味红菇Russula nauseosa、美红菇Russula puellaris、鳞盖红菇Russula lepida、菱红菇Russula vesca、以及变绿红菇Russula virescens、Russula faustiana、粉柄红菇Russula farinipes。  相似文献   
24.
为获得大肠杆菌外膜蛋白OmpF并对其耐药性功能进行研究,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OmpF蛋白重组表达菌株,利用正交试验法获得OmpF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和表达条件,采用SDS-PAGE电泳切胶纯化方法获得OmpF蛋白,免疫小鼠获得OmpF蛋白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使用DNAMAN 8.0与MEGA 5.0软件对OmpF蛋白进行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显示,PCR扩增获得1 089 bp的ompF基因,成功构建pET-32a-ompF载体,其诱导表达产物分子质量为38 ku,与预期大小一致。正交试验获得OmpF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葡萄糖浓度为0,转速为230 r/min,装液量为50 mL;最佳表达条件为诱导时菌液OD_(600)为0.5,IPTG终浓度为0.1 mmol/L,诱导时间为8 h,温度为28℃。SDS-PAGE切胶纯化获得高纯度的OmpF蛋白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证实OmpF蛋白抗血清具有较好的特异性。OmpF蛋白序列系统发生分析发现,OmpF蛋白在不同种类的细菌中具有较高的同源性,OmpF蛋白产生的抗体可能为不同种细菌的感染提供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并且不同种类细菌中OmpF蛋白可能具有相似的分子功能。  相似文献   
25.
滴灌频率和定额对枸杞园土壤水热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构建合理的沙质土壤枸杞园滴灌技术体系,以大果枸杞新品种‘宁杞8号’为试验材料,在滴灌条件下开展不同灌水频率和定额大田试验,研究灌水下限和灌水量对枸杞园土壤水热分布及‘宁杞8号’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枸杞生育期,'宁杞8号'最大耗水时期为6月中下旬,高频灌水处理的土壤水分变化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范围;土壤水分、气温及枸杞生育阶段对土壤温度影响明显,表层土壤温度变化(10cm以上)受空气温度影响显著,7月以后气温对土壤温度的影响逐渐减弱,20cm以下土层基本不受气温影响,而且高频灌水处理能使土壤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因此,沙土地‘宁杞8号’枸杞品种最佳灌水下限宜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5%,全生育期最佳灌水次数为103次,灌水总量为4817.25m3/hm^2,此条件下产量为6332.1kg/hm^2,且单果质量、果实纵横径、2cm以上等级率均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26.
为利用生物发酵技术改善松木屑作为食用菌培养基质的性质,尤其是在降低松节油含量及植物毒性的研究,试验采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RM80和苏云芽孢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FJ26组成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松木屑,系统评估发酵前后松木屑中松节油含量、理化性质、营养成分、酶活性及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复合菌剂后松木屑中松节油含量明显降低,其中α-蒎烯减少至(1.67 ± 0.09) μg/g,降低80%,β-蒎烯未检出,降低100%,种子发芽指数提高至94.52%,木屑腐熟程度高,植物毒性低,食用菌菌丝萌发正常,生长速率快,说明发酵后的松杉木屑可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发酵初期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有机酸,pH值降低,随着有机酸挥发,含氮有机物产生,促使氨的形成,堆料pH值升高,基质中铵态氮含量上升。此外,整个发酵过程中半纤维素酶、中性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与松节油变化呈正相关性,以中性木聚糖酶贡献度最大,揭示松木屑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对半纤维素的利用较多,中性木聚糖酶活性对整个发酵进程起到关键性作用,为发酵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为松木屑的有效利用和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废弃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食用菌产业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7.
北亚热带过渡区土壤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8.
质体色素的降解变化是烟叶香气物质形成的基础之一.为解决烟叶烘烤调制过程中质体色素无法快速准确测定的问题,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的优势,利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釆样法(CARS)进行光谱特征波长选择,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构建了烟叶烘烤过程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模型.结果表明,CARS-PLS模型能获得较全谱偏最小二乘(PLS)、连续投影偏最小二乘(SPA-PLS)、遗传算法偏最小二乘(GA-PLS)及蒙托卡洛无信息变量删除偏最小二乘(MC-UVE-PLS)更好的模型性能,其烟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模型预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924、0.908,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789、0.321μg/cm2,模型能满足实时定量分析的需要.因此,采用NIRS技术结合CARS-PLS能快速准确测定烘烤过程烟叶质体色素的变化,可为烟叶密集烘烤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9.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用于防制猪链球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新型二联基因工程疫苗,并对其免疫效应进行评价.选择猪链球菌2型蛋白溶血素SLY、HP0197和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D15和HPS06257 4种蛋白,重组表达并纯化,添加一定比例的佐剂制成含有不同组分的亚单位疫苗.研究表明该二联亚单位疫苗及各单苗能够引起小鼠良好的体液免疫,并能保护机体分别抵抗致死剂量猪链球菌2型(SS2)和副猪嗜血杆菌(HPS)强毒株的攻击.此外,调理吞噬试验表明疫苗高免血清能够有效杀死细菌,并赋予机体被动抵抗SS2和HPS感染的能力.研究证实制备的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二联亚单位疫苗在小鼠具备良好的免疫保护效力.  相似文献   
30.
我国农林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原料问题成为该产业发展的瓶颈,其培养料的筛选和开发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农林废弃物因其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是食用菌生产的良好基质,利用农副产品生产食用菌,一方面可解决食用菌生产的原料问题,另一方面减轻农林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对我国近5年来,不同农林副产品栽培食用菌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