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林业   180篇
农学   86篇
基础科学   53篇
  179篇
综合类   574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322篇
园艺   101篇
植物保护   7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肥料添加剂降低N2O排放的效果与机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如何降低氮肥施入农田后的N2O排放,实现氮肥增产效应的同时降低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全球集约化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科学问题,氮肥添加剂是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室内静态培养法,在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等环境因素的条件下,研究不同肥料添加剂对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N2O排放通量的峰值大约出现在施氮后的第24 d,肥料混施较肥料表施的出峰时间提前。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添加硝化抑制剂DMPP或DCD能分别降低N2O排放总量99.2%和97.1%; 添加硫酸铜对N2O排放的抑制作用不显著; 添加秸秆会增加N2O排放总量60.7%,而在添加秸秆的土壤中施加硝化抑制剂DMPP能够显著降低N2O排放量至无肥对照水平。说明华北平原农田土壤中N2O的产生主要是由硝化作用驱动,同时也可看出,添加硝化抑制剂是N2O减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92.
本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技术,标记了110头奶牛血清运铁蛋白,淀粉酶和乳清β-乳球蛋白遗传位点。结果表明,运铁蛋白 DD 型牛产奶量(5709kg)显著高于 AA 型牛(5204kg),D 基因对 A 的产奶量基因替代平均效应值为242.5kg。β-乳球蛋白以 BB 型牛乳脂率(3.81)和乳蛋白率(3.11)显著为高。B 基因对 A 的基因替代平均效应值:乳脂率为0.10,乳蛋白率为0.22。试验最后制定出各位点优势基因对基因型育种值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993.
两种作物对土壤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15N层标记的土柱试验法,研究了蔬菜和大田种植体系中菠菜、小麦两种作物及小麦的两个品种对土壤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菠菜对土壤10~20、40~50、70~80 cm层次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分别为40.7%、29.9%、23.4%,小麦两个品种小偃54和京411利用率分别为45.5%、16.1%、7.7%和32.5%、12.4%、4.7%。菠菜对土壤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显著大于小麦,小偃54对土壤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京411。作物的根长密度与相应土层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NO-3-N含量分布的总体趋势是菠菜小于小麦,小麦品种间为小偃54小于京411。土壤10~20 cm层次的标记NO-3-N峰下移到40~50 cm, 40~50 cm层次标记NO-3-N没有发生明显移动,而70~80 cm层次标记NO-3-N可见较为明显的上移趋势,并在60 cm左右出现累积峰。菠菜和小麦之间、小麦品种之间土壤不同层次标记NO-3-N的移动距离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4.
选择攀枝花干热河谷区同一地块的22种植物叶片,分别对其C、N、P化学计量特征指标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其生化计量特征与抗旱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22种植物叶片叶C含量变化范围为365.03~476.33 g·kg-1,平均C含量为433.92 g·kg-1;叶N含量变化范围为10.91~35.08 g·kg-1,平均N含量为20.51 g·kg-1,高于全球及全国叶N含量平均水平;叶P含量变化范围为1.94-3.10 g·kg-1,均值为2.56 g·kg-1,高于全球及全国叶P含量平均水平。聚类分析将22种植物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C、N、P含量均值均较最高;第Ⅱ类群C含量较低,N含量较高,P含量较低;第Ⅲ类群C含量较高,N、P含量为4个类群中最低;第Ⅳ类群C含量最低,N含量较低, P含量较高。有11种植物叶片N∶P<10且N含量<20.0 g·kg-1,受到N元素限制;没有植物受到P元素限制;除白刺花、毛红椿外,其余9种植物均未受到2种元素限制。综合分析22个植物种N含量与N∶P呈显著正相关,而P含量与之相关性较弱的特征,认为N元素更可能限制干热河谷地区植物生长发育,而P含量较高表明植物体内存在主动吸收P元素来提高抗逆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995.
多针热脉冲技术测定土壤热导率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热导率是研究土壤热传输、水热耦合运移的基本物理参数。为了探知多针热脉冲技术的误差,该研究以能够准确测定热导率的单针法作为参比,在4种质地土壤上,对多针热脉冲技术在不同体积质量、含水率和气压条件下测定的热导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针热脉冲技术的热导率结果与单针法总体符合较好,其热导率测定值的平均误差为0.074 W/(m·K)。干土热导率随气压增大呈现对数增长,这是由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下降的原因。多针热脉冲技术的测定误差主要出现在中等含水率区域,关键问题是加热针的温度升高偏大,促进了水汽潜热传输。另外,土壤与探针之间的热接触阻力、探针导致的土壤体积质量改变、温度梯度引起的液水流也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该研究可为农业水土工程中的土壤热导率模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6.
997.
为了保障实验动物的居住安全,屏障环境是重要条件.排气通风茏具( EVC)在屏障环境中的应用,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和应用前景.论文就EVC的工作原理、构造和优势等进行探讨,认为此系统非常值得在实验动物领域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98.
不同盐浓度胁迫下小麦苗期苗高和主根长的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苗期苗高和主根长是鉴定小麦苗期耐盐性的重要指标。利用小麦品种花培3号×豫麦57获得的DH群体168个株系,在去离子水(对照)以及50,100,200 mmol/L NaCl溶液处理下,进行苗高和主根长的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分析。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影响苗高和主根长的25个QTL,单个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为4.19%~23.72%。位于3D染色体区间Xgdm72-Xbarc1119上影响主根长的QTL位点具有最大的遗传效应,贡献率为23.72%;在100 mmol/L和50 mmol/L NaCl处理下,在2D染色体Xwmc170.2-Xgwm539区段,同时检测到影响苗高的2个QTL位点,其贡献率分别为12.59%和8.40%;在100 mmol/L和200 mmol/L NaCl处理下,在4D染色体Xc-fa2173-Xcfe188区段,同时检测到影响主根长的2个QTL位点,其贡献率分别为8.77%和5.70%;在对照和100mmol/L NaCl溶液处理下,在5BL染色体Xgwm213-Xswes861.2区段,同时检测到影响苗高的QTL位点,其贡献率分别为17.49%和6.28%。另外,在50 mmol/L NaCl溶液处理下,4B染色体Xwmc657-Xwmc48区段还定位了1个影响苗高的QTL位点,其贡献率为12.59%;在染色体3A和染色体7D上各检测出与主根长有关的1个不同的QTL;在5A染色体Xbarc358.2-Xgwm186和Xcwem40-Xbarc358.2区间分别检测到1个影响苗高的QTL。这些主效QTL可用于苗高和主根长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999.
为加快两系杂交稻的推广,探索出一套稳定可靠的粳型二系杂交组合的纯度鉴定方法,浦东新区农技推广中心在海南三亚进行了粳型二系杂文组合纯度鉴定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初步得出了利用株高差异、利用化药差异,人工补光等几种纯良鉴定方法,同时这些方法最好结合使用,以保证鉴定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00.
以华北平原农田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静态培养系统研究NO3--N与不同碳源组合对土壤N2O和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NO3--N作为氮源和不同碳源施入土壤,除NO3-+纤维素,其余土壤N2O排放通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只添加氮源土壤;NO3--N和不同碳源组合的CO2累积排放量均高于对照和只添加氮源土壤。NO3-+果胶的N2O排放量在第1 d达到最大值1383.42μg N·kg-1·d-1;NO3-+葡萄糖的CO2排放量在第1 d达到最大值370.13 mg C·kg-1·d-1,CO2累积排放量顺序为:葡萄糖 >果胶 >秸秆 >纤维素 >淀粉 >木质素。土壤NO3--N含量与N2O排放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之,添加纤维素可以抑制N2O的排放,促进CO2排放,并增加土壤中NO3--N含量,添加其余碳源均会促进土壤N2O和CO2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