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篇
  49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近50年湖北省多时间尺度干旱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干旱对水文循环、生态系统、工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了湖北省近50年不同时间尺度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尺度干湿变化频率、持续时间、干旱强度、发生范围存在明显差异,但其年际变化特征基本一致,程度略有差异。在6个月及更长时间尺度上,20世纪60年代前期、70年代前期及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湖北省较为湿润的时期,90年代后期以来尤其是21世纪初的10年湿期明显减少,干期明显增加;在季节尺度上,近50年湖北省春、秋季呈干旱化趋势,夏、冬季呈湿润化趋势,其中秋季干旱化趋势最为显著;1个月时间尺度干湿变化阶段性、趋势性特征最不明显。各时间尺度干旱发生强度均有加重趋势,最严重干旱事件集中发生在近20年。干旱发生范围时间序列变化与干期阶段变化的特征非常一致,其中极端干旱在近10年大范围发生的频率显著高于过去40年。  相似文献   
142.
为探究甘薯最宜施钾浓度以期延长甘薯贮藏和保持较好的营养品质,以‘商薯19’和‘心香’2个品种为材料,设置0 kg/hm2(K0)、75 kg/hm2(K1)、150 kg/hm2(K2)、225 kg/hm2(K3)和300 kg/hm2(K4)5个钾肥(K2O)浓度在扦插及扦插30 d后施用。甘薯块根收获、愈伤后贮藏于14 ℃、相对湿度为85%的环境中,测定贮藏0、15、30、60和90 d的腐烂率、营养品质以及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K2处理的‘商薯19’和K3处理的‘心香’耐贮性较好,腐烂率最低,分别为18.25%和23.00%;‘商薯19’和‘心香’在贮藏期内二者淀粉含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K2处理的‘商薯19’淀粉含量最高,为82.05%。K3处理的‘心香’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甘薯生长过程中,施用150 kg/hm2浓度的钾肥(K2O)能有效降低其在贮藏期内的腐烂率,保持较好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43.
 根据蒋家沟实测降雨资料,结合泥石流观测,分析泥石流形成的降雨组成和前期降雨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发现雨季不同时期土体含水量差异较大,而且在不同时期激发泥石流的短历时雨强也不同。通过实测确定出该流域前期降雨量的衰减系数为0.78。在此基础上应用主因素分析法对26场泥石流的降雨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前期降雨在影响泥石流的各项降雨指标中贡献超过80%。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4.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横跨我国地貌第1级台阶和第2级台阶,地形起伏显著,构造运动强烈,降雨集中,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发育,侵蚀类型多样。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有:坡耕地分布广泛,侵蚀强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泥石流、滑坡量大面广,活动频繁,威胁工程与公共安全;库区水土流失普遍发育,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水库水质;江河源区冻融、水力、风力侵蚀交互作用,草地退化严重,降低生态功能;石漠化过程加剧,危及土地安全,导致区域贫困;工程建设规模巨大,侵蚀产沙剧烈,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针对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提出如下治理对策:进行以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建设为主的坡耕地综合整治;重点治理泥石流和滑坡,控制沟谷蚀;建设清洁小流域,综合控制面源污染;改良牧业生产方式,保护草地,修复生态;开展石漠化综合防治,抢救性保护土壤资源;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落实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有效减轻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45.
掌握河流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主要驱动因子,对制定流域可持续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修订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选取2007年和2017年两期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探究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7-2017年间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变化空间分异的形成受多个因子综合作用,其中乡(镇)面积与距水系平均距离、乡(镇)面积与距居民点平均距离的因子交互贡献最大。(2)在中国南方山地丘陵区常见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模式中,农田向果园的转化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而林地向果园的转化则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3)河流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受到自然因子、人为因子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驱动。研究结果可为东江源区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也可为其他河流源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