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林业   146篇
综合类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11.
珠三角家具业加速向外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齐钧 《国际木业》2008,38(11):29-29
广东是中国家具业的龙头,全国家具第一大省。如今,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日子都不好过,大多数企业在微利状态下苦苦支撑、挣扎。去年,出口下降三成,近千家中小家具企业倒闭。今年上半年,广东出口企业已经倒闭1/3。大约70%的内资企业关闭产能30%左右,东莞90%的台资企业关闭产能30%。  相似文献   
112.
近20多年来,红木家具发展迅猛。据媒体报道,现有红木家具企业近2万家,年产值1000亿元。另有报道称,红木家具企业1.2万家,获得“领军企业”称号的只有10家。  相似文献   
113.
美国3家(办公、床垫、木家具)全球领先的家具制造商均在上海建厂或开专卖店,他们各自有其显著的特点:办公家具不使用刨花板,选用麦秸板和竹材取代;床垫生产自建所有组建厂,不要供应商;木家具企业不卖美式家具,而是卖全新设计制作的"纯中国家具"产品。  相似文献   
114.
川军家具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家具制造业第三大基地。中国板式家具前三甲均为四川企业。目前,四川家具生产企业有3000多家,拥有80万产业大军,涌现了一大批知名品牌企业,全友、双虎、掌上明珠等。在全球经济衰退中,唯独四川家具以40%的高速增长,2009年,四川家具产值达到430亿元。  相似文献   
115.
玉环家具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依靠各大小企业紧密的团结,闯“玉环品牌”,快步走向国际市场。近几年,玉环家具靠自营出口,出口额快速飙升。2003年出口值5169万美元,2004年9724万美元,2005年1.35亿美元,2006年出口总值达到1.8亿美元。  相似文献   
116.
尤齐钧 《国际木业》2006,36(5):20-21
国际资本总是流向优质、高效和低成本的地区.因此中国很自然地成为全世界家具产业资本的流向.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家具制造业就逐渐来华投资家具业、创办"三资"家具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地区就有"三资"家具企业1 000余家.上海约有300多家.  相似文献   
117.
尤齐钧 《国际木业》2006,36(12):29-29
浙江省玉环县现有家具生产及配套企业250余家,从业人员2万人,年生产各类家具30万套,年总产值10亿多元.80%的产品出口国外市场,目前,玉环家具除成功占领中东、东南亚市场外,还打入了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市场.一个玉环县的产值超过贵州、湖南等整个省产值,在中国县级城市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8.
尤齐钧 《国际木业》2006,36(10):32-32
全球家居第一零售商的宜家于上世纪末的1999年进军中国市场,经过7年的运营,高层决策的"宜家中国版图"已全部见诸于媒体.总体归纳宜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为三箭齐发,分"三步走".第一:建商场;第二:办工厂;第三:建物流.  相似文献   
119.
尤齐钧 《国际木业》2007,37(11):40-41
一、目前国内家具消费需求分析 中国有13亿人口,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但目前我国人均家具年消费仅20美元。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称:中国的中产阶级(年收入7230到60240美元之间者)约占人口总数的5.7%(约8000万)。比印度还少(印度约3.3亿)。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估计,2020年中国的中产阶级比率达到40%,约5亿多,这是15年以后的消费。分析这些数据,目的是认清目前国内需求现状。我国家具企业不要在国内市场削价竞争,低价“恶斗”,目光要投向国外,中国家具与意大利、波兰一样,主要依赖出口。  相似文献   
120.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外资家具纷纷来华投资建厂。目前,外资家具产能占55%。21世纪以来,外资改变方式,直接将产品打入中国市场,每年的家具进口额达20多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