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4篇
  49篇
综合类   24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1.
为揭示不同沙地生境下灌丛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分布特征,以宁夏盐池县沙化草原不同沙地生境(丘间低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下不同发育期的柠条灌丛斑块及其对应的草地斑块为研究对象,对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labile organic carbon,LO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沙地生境发育中期灌丛斑块的SOC、POC、LOC及POC/SOC极显著高于草地斑块(P0.01),而LOC/SOC在灌丛和草地斑块间差异性不显著;2)从丘间低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到流动沙地,灌丛斑块及其对应的草地斑块SOC、POC、LOC及LOC/SOC均在固定沙地出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表明固定沙地及不同沙地生境发育中期的灌丛斑块和草地斑块是SOC、LOC及POC变化的临界点;3)相关分析发现,发育中期2种斑块SOC与POC及LOC间及SOC与LOC/SOC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但土壤黏粉粒与各组分有机碳及其分配比率间没有显著相关,因此LOC和POC可作为表征草地退化最敏感的指标。研究可为沙化草原土壤恢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
荒漠草原灰钙土土壤入渗特征及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并对比不同方法间的差异,以宁夏天然草地地带性灰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环法和环刀法测定其入渗过程,分析并比较2种方法的试验结果及影响因素,利用模型拟合土壤的水分入渗过程。结果表明:环刀法测得的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和达到稳渗时间均小于双环法,分别小了77.69%~94.67%,27.69%~52.88%,56.74%~64.79%,12.50%~42.5%。双环法更适宜采用Horton模型描述入渗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环刀法更适宜采用Kostiakov模型。土壤累计入渗量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效果最好,其决定系数R^2均在0.991以上。土壤物理性质对入渗特征的影响因土壤内部条件在2种试验方法中的差异而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93.
基于开垦时间长短和跨度大小,研究了近40 a来宁夏中部扬黄灌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组分及其化学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代尺度上(15~35 a,10 a为最小单位),随开发年限的延长,依次以0—4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垂直分布格局(15 a)、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25 a)、10—40 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35 a)的显著变化为标志,灌区土壤有机碳表现出一种渐进式演变格局。在此过程中,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组成、0—40 cm分层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维持不变。年尺度上(0~12 a,3 a为最小单位),耕作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在0~12 a间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波动变化格局,而有机碳化学稳定性除第3年大幅下降外,基本保持稳定。就扬黄灌区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格局而言,其相对快速而不稳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较小的年尺度上;代尺度上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则以一种相对平缓、渐进的方式不断推进其演变进程,直到35 a左右才开始出现显著增长。而有机碳化学稳定性则表现出与时间尺度无关的不变性。  相似文献   
94.
为了解 “以粮为纲”政策对荒漠草原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和Fragstats软件对1964、1968年和1970年美国KeyHole卫星图像解译和分析。结果表明:1964—1970年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作为景观基质占据绝对优势(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54.92%~47.57%),耕地和撂荒地约占总面积的25%,沙地大幅增加(14.68%~20.51%),盐碱地面积随降水量波动变化。从不同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及破碎化指数来看,沙地和盐碱地在60年代初期和末期基本不变,其他类型减少的程度分别为:草地为72和0.015,撂荒地为29和0.019,耕地为35和0.066。研究认为“以粮为纲”政策在荒漠草原地区也实施了土地开垦并造成了沙地边缘的不断扩张,诱发了沙化、盐碱化等生态问题,说明不分地域而实施的一刀切政策,很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恶果。  相似文献   
95.
禁牧政策对农牧交错带典型区畜牧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禁牧政策对农牧交错典型区畜牧业的影响,对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了抽样调查的79份有效问卷,从畜牧业饲养方式转变、畜牧业成本及收益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得该区出畜牧业成本明显增加,收益增加不明显的结论。禁牧后部分农牧户放弃了畜牧业养殖,另一部分农牧户仍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其畜牧业收益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不利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禁牧后2006年较禁牧前的1995年在投入方面增加了111.73%,绵羊和山羊收益分别增加了16.33%,33.15%。农牧户必须采取调整畜牧业结构,改变饲喂方式,改良畜产品品种和提高养殖效率等措施,才能使当地畜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究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应用沙漠造林器栽植苗木的保水效果,观测其沙漠造林器是否更有利于苗木成活,同时为提高沙漠地区苗木栽植成活率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通过采用对比两种栽植方式(铁锹和沙漠造林器)下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并使用相应公式计算,从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水分亏缺程度、土壤水分变异系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定哪...  相似文献   
97.
为进一步认识荒漠草原带状人工中间锦鸡儿林(Caragana intermedia)植被稳定性维持的生态水文过程机制,通过对行生和散生中间锦鸡儿冠层穿透雨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两者对降水变化响应显著,但是差异不显著。散生和行生中间锦鸡儿穿透雨百分比变化范围分别为25.6%~96.5%(Cv=23%)和25.4%~96.1%(Cv=19%),穿透雨量均值分别为7.55 mm和7.40 mm。穿透雨量与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都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但是穿透雨百分比与降水特征参数以幂函数关系为主。(2)冠层下穿透雨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穿透雨百分比普遍随距灌丛基部距离的增大而线性增大。"旱区"集中出现在散生中间锦鸡儿灌木的基部,向外百分比逐步提高;行生中间锦鸡儿则出现了多个旱区和雨极镶嵌分布的情况。  相似文献   
98.
贺兰山东麓以菌草技术栽培双孢蘑菇技术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兰山东麓运用菌草技术栽培双孢蘑菇不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而且能够以菌草产业带动土地退化防治,以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将适合该区域特点的菌草栽培双孢蘑菇技术进行技术集成,可供西部同类地区发展菌草业借鉴。  相似文献   
99.
以宁夏中部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样本量野外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研究了禁牧、轮牧和放牧3种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期为解决荒漠草原面临的生态与生产协调的社会与科学问题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放牧区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分别为2.48、0.80和14,轮牧区植被Pielou均匀度指数为1.42,显著高于禁牧区和放牧区(P0.05)。轮牧和禁牧区土壤黏粉粒含量显著高于放牧区(P0.05),轮牧区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分别为4.30g·kg~(-1)和0.24g·kg~(-1),显著高于放牧区和禁牧区(P0.05)。轮牧显著改善了土壤质地,增加了黏粉粒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该研究认为,在禁牧恢复了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之后,应采用轮牧制度打破禁牧的单优群落结构同时恢复土壤质地。  相似文献   
100.
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杨寨子村位于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上,由于气候因素、地理位置及土壤状况导致传统农作物产量低且不均衡,近年来逐步发展为以种植饲料、饲草为主的以农养牧型生产方式,此举促进了该地区畜牧业近年来持续稳定发展。近年逐步兴起的育肥养殖有可能会成为释放该地区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