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6篇
林业   42篇
农学   1篇
  32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3 毫秒
21.
以高黎贡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树种的总体相关性、种内种间关系,种间联结性与群落发展变化的关系,探讨负密度制约效应对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树种总体相关性表现为显著的正联结关系,说明样地群落各树种和谐共存;样地多数种对(70%以上)的种间关系相互独立,部分种对有联结关系(正或负),但联结程度较弱(其中近半数种对联结系数在-0.6~0.6),印证了群落中多数树种在资源利用上没有明显冲突,相互间依赖性较弱或在生境需求方面竞争较弱,利于形成较稳定的种群和群落结构;样地多数树种的种内联结性在幼树与中树间表现为正联结关系,在幼树与大树间相互独立,可能是负密度制约效应引起的;取样样方大小对种间联结关系及联结程度存在一定影响,取样样方减小时,样地中具有联结关系(正或负)的种对所占比例增加,具负联结关系的种对其联结程度增强,具正联结关系的种对其联结程度减弱。  相似文献   
22.
概述了国内外景观生态研究现状,介绍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在研究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应用,提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景观恢复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23.
依据8块样地的调查材料,对馨香木兰所处的圆果化香树林、青冈林、西畴润楠林3种群落中乔木树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H′)、优势度(D)、群落均匀度(J)以及物种丰富度(S)等指标进行了计测,据此分析了其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类型、结构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关系以及生境特点,从而获得了该3种群落类型中馨香木兰的种群结构特征,指出现存的馨香木兰为增长型种群,但它的大部分植株尚处于幼苗、幼树阶段,自我更新困难.  相似文献   
24.
2010年通过对昆阳磷矿山损毁林地不同年度恢复及不同混交模式的林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磷矿山恢复初期,旱冬瓜、藏柏和麻栎3个树种以旱冬瓜生长最为迅速,能快速成林;藏柏次之;麻栎最慢。由1986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恢复的林分物种及多样性指数比较可知,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灌木也逐渐增加;随着林分逐渐郁闭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除受紫茎泽兰生态入侵的影响,草本组成由初期多年生草本过渡为1、2年生草本,向阳性草本过渡为耐阴性草本,种类由多到少,数量由少到多过渡,这一阶段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变化和均匀度变化规律不明显,但随着林分恢复时间的逐渐增加,林下灌草层会逐渐趋向于平衡,达到一个良好的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25.
针对金沙江流域山地系统特点,在分析头塘小流域山地系统结构及其与土壤侵蚀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地系统防护体系的空间配置原则和依据。依此,配置了头塘试验区的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26.
昆阳磷矿山损毁林地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损毁林地生态破坏严重,植被恢复困难,在生态植被恢复时,需要先进行客土覆土重建植生土壤,再进行人工植被重建;通过研究,提出了磷矿山损毁林地植被恢复技术模式8种,从各参试树种生长状况来看,乔木树种旱冬瓜、藏柏、墨西哥柏、清香木等树种适应性较好,生长迅速;从参试的灌草长势及适应性来看,火棘、车桑子、马桑、苦刺、多花蔷薇、迎春柳、戟叶酸模均较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边坡长势最好的是藏柏、其次是旱冬瓜和云南松,但由于植被恢复的时间较短,植被恢复后得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7.
头塘小流域不同地类径流与侵蚀的初步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头塘小流域试验示范区内所布设的14块径流场一年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不同地类条件,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各种植被类型所产生的径流与侵蚀的初步结果。并对降雨、土壤含水率等影响径流和侵蚀因子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滇东北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生长状况、水土保持效益及经济效益研究,为退耕还林模式选择提供依据。根据滇东北典型的退耕还林模式,对4年生的苦丁茶(紫茎女贞)、毛桃、木姜子和实生板栗生长状况以及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对相同降雨状况下不同模式类型对土壤渗透、地表径流及侵蚀状况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紫茎女贞、毛桃、木姜子和实生板栗生长较快,萌芽能力较强,生物量增长较快,是滇东北退耕还林良好的培育模式;2)地上部分最大持水量顺序为紫茎女贞〉毛桃〉板栗〉木姜子,由于造林期短,枯落物量较少,土壤渗透速率以紫茎女贞为最大;3)紫茎女贞、毛桃、木姜子及板栗林地的地表径流量和坡耕地相比,地表径流量相差不大,但泥沙量则明显比坡耕地少;4)紫茎女贞在栽培2 a后即可产生经济效益,年产值为2万8 125-11万2 500元/hm^2,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毛桃、木姜子、板栗天麻菌材林的预期经济价值也较高,是滇东北退耕还林地生态建设值得推广的模式。  相似文献   
29.
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山地防护林体系配置的特点,采取定位和半定位研究方法,分层次对山地防护林体系蓄水保土功能进行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地类及用地方式,不同森林类型保持水土效益差异较大,在滇中高原,裸地和坡耕地是流域产沙的主要来源,农耕地侵蚀量是林地的 18.7~ 36 .0倍,裸地侵蚀量远大于坡耕地,高达林地的 10 0倍左右;营建防护林体系后,防护效益显著,土壤侵蚀模数随森林覆盖率的增加而减少,流域森林覆盖率由 18.6 %上升到 42 .4%时,土壤侵蚀模数减少 36 %;坡地造林后,地表径流减少 79.44 %~ 96 .9%,泥沙削减 87.8%~ 99.9%;要使山地小流域水土流失得以控制,森林覆盖率必须达到 30 %以上.  相似文献   
30.
滇中华山松人工林的水文特征及水量平衡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根据滇中高原的华山松林集水区径流场连续 3a的降雨和径流观测数据 ,进行了华山松人工林的水文特征及水量平衡的研究。结果表明 :( 1)本区域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 ,湿季 ( 6~ 10月 )降水量占全年的 80 % ,降水量主要由大于 10mm以上的降雨带来 ,且降雨强度大部分小于 5.0mm·h- 1。 ( 2 )集水区年平均降雨量 10 0 5.6mm ,在林冠作用面降雨量的分配中 ,林冠截留雨量 2 10 .6mm ,截留率 2 0 .9% ;穿透过林冠层的降雨 74 5.3mm ,树干茎流量 4 9.7mm ,分别占降雨量的 74 .2 %和 4 .9%。 ( 3)集水区径流的月变化滞后于降雨 ,总径流量 172 .2 9mm ,总径流系数 17.13% ,其中 ,地表径流 8.0 3mm ,地下径流 164.2 6mm ;地表径流主要集中在雨季产生 ,一次性降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显著 (R =0 .91)。 ( 4 )土壤蓄水年变化量 11.2mm ,约占年降水量的 1.1% ,但月变化较大 ;系统水量最大的输出是蒸散 ,每年以气态形式返回大气的水量 82 2 .1mm ,占降水量的 81.8% ;在蒸散的水量中 ,林冠截留雨量的直接物理蒸发量 2 10 .6mm ,占总蒸散量的 2 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