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20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8篇
  32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3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控释氮肥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叶绿素含量、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处理相比,20%、40%、60%比例的缓释肥用量均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其中20%比例缓释肥处理产量最高;马铃薯氮肥偏生产力、生理利用率、农学利用率、表观利用率均表现出20%比例缓释肥处理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在马铃薯成熟期,缓释肥施用比例越大,马铃薯叶绿素含量越高;由缓释氮肥比例与马铃薯产量的二次拟合曲线得出,稻草覆盖条件下冬马铃薯缓释氮肥的最佳比例为37.29%。  相似文献   
92.
红壤缓坡地不同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西进贤采用径流小区实验,以自然裸露为对照,研究分析果园、农地、草地、农果复合、草果复合等不同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筛选红壤侵蚀区缓坡地水保效益最佳的经营模式。结果表明:(1)与自然裸露相比,单独的果园、农地、草地模式地表径流降低幅度为24.22%~46.83%,农果和草果模式地表径流量分别减少43.7%和53.22%,差异显著(p〈0.05);(2)与自然裸露相比,果园、农地、草地等经营模式土壤侵蚀量降低幅度为23.63%~78.30%,而农果和草果复合模式则降低了66.66%和76.06%(p〈0.05);(3)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具有相关性,且同一雨强降雨量条件下,不同经营模式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都不同;(4)农果、草果复合模式能有效减轻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是红壤侵蚀区合适的土地经营模式,建议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93.
生活有机垃圾厌氧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模拟的生活有机垃圾为原料,进行批式中温厌氧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结果表明,与单独产氢相比,生活有机垃圾厌氧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能够显著提高能源回收效率。在产氢阶段,COD降解率为26.24%,且主要转化为中间代谢产物(如乙酸和丁酸),气体成分主要为氢气和二氧化碳,没有甲烷生成,氢气含量为31%~67%,挥发性固体(VC)氢气产率为55.4mL/g,能源回收率为3%(以热值计算)。在产甲烷阶段,中间代谢产物基本转化为甲烷,气体成分主要为甲烷和二氧化碳,没有氢气生成,甲烷含量稳定在68%~78%,VS产甲烷率为270.9mL/g,能源回收率为48.5%。整个厌氧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过程的COD去除率为60.65%,总能源回收效率为51.5%。  相似文献   
94.
生物强化在厌氧发酵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物强化作用机理、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生物强化在沼气发酵过程中的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表明生物强化在厌氧发酵的原料预处理、系统启动、产气等方面均具有促进作用,可提高系统的产气效率,但多数研究为实验室规模的批式发酵,生物强化的功能菌在发酵系统中的适应能力及稳定性是限制该技术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需揭示投加的功能菌与系统土著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制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的功能菌剂,寻求更佳的生物强化作用方式、建立强化效果的评价标准,才能使生物强化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5.
控释肥对稻草覆盖红壤花生产量及土壤有效氮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等量施肥条件下,配施控释肥(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CRF)20%(MF20)、40%(MF40)、60%(MF60)、传统一次施肥(MF0)、不施肥(CK1)以及无覆盖分次施肥(CK2)对花生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有效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次性施肥条件下,配施20%控释肥(MF20)处理,花生产量最佳,达到分次施肥产量水平,过多配施控释肥将影响产量;氮素表观利用率随控释肥配施比例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MF20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57.39%),分别较MF0和CK2处理增加20.94%和3.84%。MF20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以及花生吸氮量均最高,但随着控释肥配施比例的增加均呈降低趋势,而氮素表观损失率的变化趋势相反。土壤氮盈余则随着控释肥比例增大而明显增加。综合有效氮平衡,本试验的土壤条件下,减氮施肥技术对挖掘花生自身固氮潜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保证红壤区花生高产稳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
稻草与牛粪混合连续厌氧消化制备生物燃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挥发性固体比1:1的稻草与牛粪为混合原料,采用40 L有机玻璃反应器进行连续厌氧消化,考察不同有机负荷率(OLR)3~12 kg/(m3·d)及温度对厌氧消化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消化在整个OLR范围内,池容产气率逐渐增加,最高达到5.26 m3/(m3 ·d),平均挥发性固体产气率在OLR为3.6 kg/(m3 ·d)时达到最大值489.6L/kg;中温消化在OLR为12 kg/(m3·d)时出现严重的VFAs抑制,在无挥发性脂肪酸抑制的OLR范围(3~8 kg/(m3·d))内,池容产气率逐渐增加,最高达到2.57 m3/(m3·d),平均挥发性固体产气率在OLR为3.6 kg/(m3·d)时达到最大值440.0L/kg;当OLR升高到8 kg/(m3 ·d)时,中温和高温发酵系统均出现了严重的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97.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论述了我国农业废弃物的特点和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分析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潜力以及在资源化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和技术瓶颈,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提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发展战略思路和发展重点。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和三环循环模式,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入手,发展生物质产业对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
为探究温度和青贮处理对杂交狼尾草和餐厨垃圾混合厌氧发酵性能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在不同温度(中温37℃,高温55℃)和不同青贮(0 d,90 d)条件下进行序批式试验,研究温度和青贮对二者混合厌氧发酵系统性能影响,并通过3种动力学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温度相较于青贮处理对系统pH值和系统运行性能影响较大.对于原料产气...  相似文献   
99.
火灾是影响森林的重要生态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直接作用,也直接影响森林昆虫的寄主和生存条件。特别是在火因子的强烈干扰下,火烧迹地林分极易受到森林虫害侵袭,影响下一阶段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了林火与森林虫害发生之间的关系,研究了火烧迹地上喜迹地昆虫的分布与扩散,以及火烧强度与虫害发生的相关关系等。基于森林生态系统自身、调控对象和生态因子3个方面提出防控策略和对策建议,以期为有效控制森林虫害发生,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保障火烧迹地森林生态系统的顺利恢复和持续控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0.
为明确不同还田方式下白三叶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以及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寻求绿肥最佳的还田方式,为白三叶在茶园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依据。采用尼龙网袋法,在茶园模拟白三叶在翻压(T1)、割覆(T2)和自然枯死(T3)3种还田方式下的腐解特征和氮、磷、钾、碳等养分释放规律,并同时进行小区试验分析茶园间作白三叶3种不同还田方式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间作白三叶3种还田方式下在160 d后的累积腐解率为73.4%~89.8%,快慢表现为T1> T2> T3,其中T1和T2处理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T1处理:0~10 d为快速期,10~160 d为缓慢期,T2处理:0~20 d为快速期,20~160 d为缓慢期,而T3处理腐解时间滞后,从第40天开始腐解,后期保持较快的腐解速率;养分释放率和释放量表现为T1>T2、T3,氮、磷、钾、碳4种养分释放都较彻底,其中钾释放最彻底,氮、磷次之,碳最少,在160 d后钾、氮、磷、碳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5.1%~99.7%,75.3%~95.6%,86.4%~93.9%,69.5%~91.6%;白三叶还田后能提高夏秋茶产量,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