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4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林业   309篇
农学   252篇
基础科学   242篇
  181篇
综合类   1507篇
农作物   145篇
水产渔业   344篇
畜牧兽医   893篇
园艺   341篇
植物保护   178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水旱轮作下根区与非根区黄褐土钾素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油菜–水稻轮作条件下黄褐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钾素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土壤供钾机制研究及合理的根际养分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轮作前季(油菜季)前期,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首先出现相对亏缺;随着油菜生长和吸钾强度的增大,根区非交换性钾含量也显著降低,非根区内、中、外区土壤水溶性钾向根区迁移,交换钾和非交换钾向水溶钾转化,含量均逐渐降低,且距根区越近,降低幅度越大。轮作后季(水稻季)前期,淹水促进了水溶性钾向根区的扩散,非根区外区水溶钾和交换性钾含量明显降低;随着水稻生长和吸钾强度增大,根区与非根区土壤水溶钾和交换性钾含量降低至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减少,而非交换性钾显著降低。说明作物吸收的钾主要来自于根区,并由非根区钾逐渐向根区迁移,距根区越近,对作物吸钾量的贡献越大。在一个轮作期内,非交换性钾是黄褐土主要供钾形态,其次是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  相似文献   
102.
自80年代中期以来,烟威渔场随着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严重衰退,从事普通施网作业的渔船产量低、效益差,生产一度陷于困境。近几年,各地针对资源的急剧变化,对捕捞结构作了相应调整,除一些功率较大的渔船积极开发利用近海青鳞鱼等中上层鱼类资源外,大部分小型渔船根据黄海北部底栖动物资源数量相对偏多的状况,及时改革网具,捕捞贝类、软体动物和小型虾蟹类,取得很好效果。待别是鲁蓬渔2203-2204船,他们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经过反复试验,研制成功低回、长袖底拖网,并增设了驱赶装置,产量显著提高,近几年一直稳产稳收。现将该船的…  相似文献   
103.
为满足栽培对种苗的需要,以香荚蒾的嫩茎为材料,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不定芽生根,试管苗的生根继代、移栽和定植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MS+6-BA 0.5mg/L+2,4-D 2.0mg/L是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的理想培养基;1/2MS+6-BA 0.4mg/L+NAA 0.1mg/L是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4.
为了建立绿竹高效愈伤组织诱导体系,研究了小穗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不同激素种类及浓度组合、单独添加2,4-D(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浓度、有机添加物、甘露醇预处理等对小穗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0.8~1 cm的小穗是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宜材料;2,4-D与NAA组合小穗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愈伤组织的质量也较好;小穗愈伤组织诱导以MS基本培养基添加3 mg·L-12,4-D、1 mg·L-1NAA和500 mg·L-1Proline、500 mg·L-1Glutamine、300 mg·L-1Casein Hydrolysate较好,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质量也相对较好;甘露醇预处理小穗愈伤组织出现时间推迟,愈伤组织质量与未处理的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5.
空中森林步道是穿行于林冠层的一种独特的林中线路形式,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步道形式,受到公众的喜爱。文中在概述国内外空中森林步道建设与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阐述了空中森林步道的4个特点:1)穿行林冠层,生态康养价值高;2)路面平缓,适宜人群广;3)视线开阔,景观丰富度高;4)受有毒、有害因素影响小,安全性高。分析了空中森林步道在视觉景观、运动游憩、康养、科普教育4个方面的主要承载功能,并对今后我国空中森林步道的建设提出展望,以期为我国空中森林步道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节水灌溉条件下高产小麦的耗水规律和麦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以及作物对短期缺水的适应、补偿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7.
为探究经过不同热处理的小米粉对小麦面团品质的影响,将小米粉分别进行膨化、蒸制和炒制热处理,经蒸制和炒制的小米粉按照0、5%、10%、15%、20%、25%、30%和35%的比例添加到小麦粉中,膨化小米粉按照0、2%、4%、6%和8%的比例添加到小麦粉中,分别对混合粉面团的流变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热处理小米粉的灰分、蛋白质、脂肪、总淀粉和总膳食纤维含量均下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升高(炒制组除外)。不同热处理小米粉的添加量对小麦面团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面团的粉质特性随小米粉含量的增加而减弱;添加蒸制和炒制小米粉的面团粉质特性较好。随着小米粉含量的增加,添加膨化小米粉的面团的拉伸特性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添加蒸制和炒制小米粉的面团的拉伸特性则逐渐减弱,且3个处理的拉伸特性都随醒面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强,不同处理之间的拉伸特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08.
果蔬受到真菌、细菌或病毒侵染时,自身能诱导产生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s)。根据它们的结构亲缘关系和生物活性,PRs被分为17个功能家族。在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研究中,利用激发子诱导产生果蔬抗性已逐渐成为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一种安全、高效的保鲜方法,这也成为果蔬采后抗病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综述了果蔬病程相关蛋白的分类、功能、诱导表达,以及蛋白组学技术在果蔬采后PRs表达水平上的应用,以期为果蔬病程相关蛋白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9.
生物炭和石灰对红壤理化性质及烟草苗期生长影响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国南方红壤普遍存在酸性强、铝毒和有效养分含量低等特性,本文研究了生物炭和石灰对红壤理化性质及烟草生长的差异,为烟田红壤改良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盆栽试验,设置0、0.5%、1%、2%生物炭用量与传统石灰用量(0.3%)等5个处理,研究了其对红壤pH值、交换性铝和锰、有效态矿质养分含量,以及烟草农艺性状、烟叶矿质养分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或石灰后,烟草株高、茎粗和叶片数目等农艺性状明显改善,生物量显著提高。0.5%和1%生物炭处理烟叶的N、P、K、Ca和Mg含量较对照处理明显提高,但2%生物炭处理,烟叶N含量比对照处理降低了9.3%。与对照处理相比,石灰处理中烟叶的N、P和Ca含量增加,K和Mg含量下降。施用生物炭和石灰均能够提高红壤pH值,降低其交换性铝含量;且施用生物炭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均高于对照处理;而石灰处理仅交换性钙含量增加,交换性锰含量则减少。因此,施用生物炭和石灰均能促进红壤中烟草的生长,并有效改善红壤的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110.
以不同选育品系(“江海21”“长江1号”“诺亚1号”和“申江1号”)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试验对象,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4个品系中华绒螯蟹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各品系雌、雄个体的32项形态特征指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逐步判别分析中,各品系雌、雄个体的判别准确率普遍较低,仅为40%~70%;(3)主成分散点图显示,各品系个体之间频繁交叉出现,主成分分析难以区别各品系的雌、雄成蟹个体。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各品系之间的形态特征差异较小,难以将形态学特征作为鉴别各选育品系的特定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