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59篇
农学   4篇
  5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双孢蘑菇单孢分离与单孢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双孢蘑菇的遗传上阐明了单孢分离和单孢杂交的意义和重要性,对双孢蘑菇单孢杂交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采集2年生和3年生人工种植山莨菪在不同生长期的植物全植株,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测试其钾、钠、钙、镁等矿物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2年生与3年生种植山莨菪的根、茎、叶等组织器官中各矿物质元素含量各异,3年生种植山莨菪各组织器官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略高于2年生同一生长期相应组织器官中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即随种植山莨菪生物量的增加其对矿物质元素的需求量表现为略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油茶苗圃炭疽病菌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光谱特征参数估算病害胁迫下杉木叶绿素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建立炭疽病胁迫下杉木叶绿素含量的高光谱估算模型,促进遥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通过获取不同发病程度的杉木冠层光谱及相应的叶绿素含量,将冠层光谱数据、一阶微分数据与相应的叶绿素含量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采用逐步回归、主成分回归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构建叶绿素含量的估算模型。叶绿素含量与原始光谱在可见光(614~698nm)和近红外区(724nm之后)达到极显著相关,且在近红外区基本趋于稳定;与一阶微分光谱在424~486nm、514~532nm、552~682nm、698~755nm和762~772nm波段全部达到极显著相关;3种建模方法均消除了参数间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模型的决定系数全部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逐步回归模型精度最高,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71%和0.194。研究表明受到不同程度炭疽病胁迫的杉木冠层光谱反射差异较大,可利用高光谱信息定量估算病害胁迫下的杉木叶绿素含量,且估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对油茶炭疽菌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以油茶健康叶为对象,平板对峙法筛选,利用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基因和gyrA基因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测定其抑菌活性,并将该菌株与枯草芽胞杆菌Y13复配进行林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对油茶炭疽病菌拮抗作用效果较强的内生菌株为HBMC—B05;菌落为乳白色,不透明,边缘不整齐,中间有凸起;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菌株HBMC—B05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对果生炭疽菌Collectotrichum fructicola,抑菌率可达到81.31%,对另外3种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抑菌率可达到70%以上,对其他4种致病菌也有抑制作用;复合菌剂对油茶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59%以上。该菌株的抑菌具有广谱性,可为油茶病害的生物防治扩充菌种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Y13是一株高效广谱的生防菌,对油茶主要病害具有较好的生防效果,试验表明其发酵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油茶炭疽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菌株Y13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测定其抑菌活性,为油茶病害无公害防治及药剂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收集并分析Y13挥发性物质成分,购买相应挥发性物质纯品,采用双皿倒扣法测定其抑菌活性。Y13挥发性物质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抑菌率在19.2%~83.9%,其中挥发性物质对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的抑菌活性最强,抑菌率达到83.9%;检测其中10种挥发性化合物纯品对果生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发现,除了正十八烷外,其他9种挥发性化合物纯品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筛选出的4种高效抑菌挥发性化合物纯品对7种常见的油茶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4种挥发性化合物纯品(10 μL/平板)对7种常见的油茶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抑菌活性壬醛 > 苯甲醛 > 3-甲基-4-苯基吡唑 > 苯丙噻唑。Y13挥发性物质对油茶主要病害病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良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短梳角野螟Meroctena tullalis(Walker)是为害红花天料木Homalium hainanense Gagnep的重要食叶害虫,其形态描述和幼虫准确分龄是开展害虫生物生态学及林间防控研究的重要依据。本文采用林间采样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短梳角野螟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及生活习性和生活史进行调查和描述。并通过测定头宽、头长和体长3项分龄指标,利用SPSS Statistic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次分析,结合戴氏法则和线性回归等试图探究准确划分幼虫虫龄的可靠方法。结果表明:短梳角野螟幼虫随龄期增长,幼虫颜色由浅黄绿色逐渐变为深绿色,头部由肉色逐渐变深,最后形成外围红褐色中间深肉色。通过频次分析统计,测得短梳角野螟幼虫虫龄为5龄;头宽可作为最佳分龄指标,且头宽测量指标平均值自然对数与幼虫龄期呈线性关系(y=0.181 6x-0.602 3,R2=0.999 1)。头长和体长统计检验,符合戴氏法则,但频次分析5个峰值不是很明显,且有部分区域重叠,只能作为划分虫龄的辅助指标。本研究确定了短梳角野螟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划分幼虫龄期的最佳指标,以期为该虫林间防治提供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真菌是芒果的重要病原菌。本研究采用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了海南省台农芒果实采收后炭疽病的病原菌。从台农芒发病果实上总共分离纯化获得38株刺盘孢属真菌。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核糖体转录间隔区、钙调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确定引起台农芒采后炭疽病的病原为暹罗炭疽菌(C.siamense)、亚洲炭疽菌(C.asianum)和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其中果生炭疽菌是我国芒果炭疽病原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降香黄檀、檀香根际解钾菌的筛选与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降香黄檀-檀香人工林的土壤肥力,从不同林龄的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解钾菌。从钾细菌富集培养基上初筛和解钾菌筛选培养基复筛得到可培养物89个。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菌株解钾能力。结果表明,可溶性钾含量在70μg/m L以上的菌株有6株,其中菌株JT-K21、JT-K11和JT-K18的解钾率为80%以上。JT-K21培养液的可溶性钾含量高达132.68μg/m L,解钾率达到221.18%。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比较分析,初步鉴定JT-K21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不同碳氮源试验表明:JT-K21对蔗糖和硫酸铵的吸收效果最好。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菌株JT-K21液体发酵菌体浓度最大培养组最优组分为蔗糖(10 g/L)、硫酸铵(0.2 g/L)、氯化钠(0.1 g/L)、钾长石(5 g/L);JT-K21液体发酵解钾活性最佳时,培养基最优组分为蔗糖(10 g/L)、硫酸铵(0.2 g/L)、氯化钠(0.1 g/L)、钾长石(3 g/L)。  相似文献   
20.
对分离自海南4个地区13种寄主植物上暹罗炭疽菌的ITS-CAL-GAPDH 3基因序列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95条暹罗炭疽菌多基因序列可定义为16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5为主要单倍型,分布于所有寄主植物。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病菌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种群扩张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暹罗炭疽菌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