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9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石羊河流域作为我国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的内陆河流域,备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通过整理参考前人考察研究结论及实地调查分析发现:石羊河流域修建水坝,水资源分配方式及利用模式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强烈影响其中下游的植物种及群落变化。主要表现在:1)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植被面积、植被盖度、生物量等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植物类型发生了从湿生系列向旱生系列的转变,柽柳、盐爪爪、芦苇等植被逐渐退出,白刺、红砂、黑果枸杞等更耐旱植被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尤其是白刺在大部分地方都成为建群种。2)在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植物为了适应风沙大、温差高、降水稀少、蒸发强等不利的生长环境,形成了多种旱生特征和适应方式;在人为干扰相对较重的区域植物叶片结构逐渐变化为以环栅型为主;在人为干扰相对较轻区域的植物逐渐向正常型和全栅型方向发展;在地下水位下降较剧烈的区域,植物叶片类型发生了由正常型、环栅型向不规则型的完全转变。水坝建设引起的大面积开荒种田、水资源利用不均衡、下游地下水严重超采、水质恶化等是植物类型和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配合石羊河流域治理规划,确切分析绿洲农业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本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基本原则,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构建了干旱绿洲农业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评价模型构建对典型干旱绿洲农业区武威市1957—2008年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1957—2008年,研究区资源环境指数随时间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而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指数随时间均呈波动增长的趋势;(2)武威地区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经历了极弱可持续发展阶段、弱可持续发展阶段和中等可持续发展阶段。但综合来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还较低,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消耗自然资源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张掖市土地荒漠化发展动态,掌握其发生的机理,为该区的土地荒漠化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解译1987年和2001年TM影像数据,获得张掖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并进行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分析.结果表明:14 a中张掖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但荒漠化程度在加剧.2001年比1987年面积减少了3.07万hm2,其中戈壁、盐碱地减少较多为2.10万hm2、0.64万hm2;绿洲防风固沙林向荒漠化土地类型(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戈壁)转化,转化率分别为4.46﹪、3.82﹪、3.67﹪、6.56﹪.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土地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为了使荒漠化处于逆转趋势,提出控制人口数量,高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近自然林业"思想,进行生态建设并建立完善的荒漠化土地监测与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甘肃河西地区典型沙生植物叶绿素和脯氨酸累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河西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限制了植物的正常生长,植物在受到逆境胁迫时会在生理生化方面作出快速响应。通过分析河西地区典型沙生植物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了解其在干旱环境下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植物叶绿素的含量随着叶片形状的改变发生相应的变化,河西地区63种典型荒漠植物叶绿素含量0.25~1.65mg·g~(-1),其中卷叶类植物叶绿素含量最高,其次为薄叶,多浆和肉茎均较低,卷叶类与其他3类的差异极显著(P0.01);同一叶片类型不同植物间的差异较小。相反,脯氨酸的含量与叶片形状的改变没有太大关系,同一叶片类型不同植物间脯氨酸含量差异很大,同一属不同种间脯氨酸含量差异也非常大,河西地区63种典型荒漠植物脯氨酸含量为1.54~3 704.10μg·g~(-1),其中白刺和泡泡刺的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植物,分别达到3 704.10μg·g~(-1)和1 955.39μg·g~(-1),脯氨酸含量相对较高的植物还有红砂、多枝柽柳、荒漠锦鸡儿、霸王、中麻黄、木贼麻黄、骆驼蓬、沙枣等。研究结果为荒漠植物抗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抗逆植物的选择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03-2008年甘肃民勤绿洲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2003年和2008年2期覆盖民勤的TM影像解译,对民勤绿洲及其外围20 km范围内8 355.20 km2土地进行荒漠化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土地荒漠化严重,荒漠化土地占到监测区的80%以上。荒漠化类型分为风蚀和盐渍荒漠化2种,呈带状分布在绿洲外围或镶嵌于绿洲内部。2003年监测区内共有荒漠化土地671 ...  相似文献   
16.
民勤绿洲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译1998年和2003年的卫星影像数据表明:5年间,民勤绿洲荒漠化土地面积从337126.71hm2增加到341221.21hm2,增加了4094.50hm2。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增加了5857.24hm2,盐渍荒漠化土地减少了1762.74hm2。风蚀荒漠化土地中沙化耕地的面积增加了11035.49hm2,而沙化林地、沙化草地分别减少了2749.12hm2、2556.82hm2。其荒漠化程度正在由中轻度向重度和极重度逐步加剧发展。民勤绿洲荒漠化发展变化集中表现为在原有耕地和新开荒的弃耕以及有林地、沙化林地、沙化草地、盐渍化土地被无序的开荒而转变为沙化耕地。造成民勤绿洲荒漠化目前形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石羊河上游来水量持续减少和地下水持续超采造成的绿洲水资源环境的逐步恶化,地下水持续下降,造成其天然植被退化消亡;二是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人为过度开荒和弃耕造成的地表植被无法恢复,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绿洲荒漠过渡带天然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为荒漠区植被恢复与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白刺、猫头刺、油蒿3种天然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天然群落结构简单,组织水平低,群落中共有植物种29种,隶属10个科26个属,灌木层物种相对单一且数量较少,草本物种相对丰富且数量较大,植物都是以相对较低的芽位适应生境条件;天然群落丰富度指数较高,多样性指数较低,群落间的均匀度指数相差不大。本研究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天然植被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河西地区保护性耕作的类型、应用比例、优缺点、存在问题和农民群众对其的评价等基础资料,对该区保护性耕作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西地区保护性耕作类型单一,只有覆膜留茬免耕模式;保护性耕作应用比例普遍较低,在种植大田玉米上应用最多;覆膜留茬免耕对产量影响小,成本低,农民群众对其评价普遍较好。覆膜留茬免耕保护性耕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械化程度很低,从而限制了它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8年5个时期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综合研究水坝建设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上游和中游水库的拦截,使下游地表水资源大幅度减少;下游河道径流减少严重,甚至长期断流;下游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天然植被盖度逐渐降低,植被出现明显退化。  相似文献   
20.
对民勤天然柠条群落进行野外调查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民勤天然柠条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结构简单,物种组成单一,主要物种为小灌木,伴有少量的1年生及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优势种柠条的重要值远高于其他伴生种,唐古特白刺、泡泡刺为天然柠条群落的主要伴生种;柠条种群及主要伴生种群大多呈集群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