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林业   5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对生长在福州地区的高榕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发现高榕榕果内仅生活着Eupristina altissimaEupristina sp.榕小蜂,前者为高榕的传粉小蜂,后者无传粉行为,两者雌蜂之间在体色、触角、花粉袋和花粉刷等部位存在细微的差异,而两者雄蜂之间无形态差异。通过克隆福建地区5个样地的高榕榕果内收集到的E. altissimaEupristina sp.榕小蜂,以及细叶榕的传粉小蜂Eupristina verticillata(外群)的Cytb及COI基因,并进行碱基组成及遗传距离分析,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两榕小蜂群体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1)榕小蜂COI及Cytb序列碱基组成中A+T的含量(Cytb序列中A+T=75.3%,COI序列中A+T=75.5%)显著高于G+C,符合膜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碱基组成特征。(2)对两群体小蜂进行遗传距离分析显示,Cytb序列中E. altissimaEupristina sp. 群体内各样本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92和0.0030,而E. altissimaEupristina sp. 群体间的平均距离为0.1588;COI序列中E. altissima Eupristina sp. 群体内各样本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65和0.0205,而二者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043,表明两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明显大于各自群体内各样本间的遗传距离。统计GenBank中下载的6个属34种榕小蜂Cytb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811-0.1723,6个属28种榕小蜂COI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939-0.1986。由此认为E. altissimaEupristina sp.之间的遗传距离差异已经达到了种间水平,即E. altissimaEupristina sp.为两个不同的种。(3)在形态上,两种小蜂的雌蜂之间有微小差异,而二者雄蜂之间无差异,但Cytb与COI序列分析结果一致表明:E. altissimaEupristina sp.雄蜂之间,以及二者雌蜂之间的遗传距离均差异显著,表明形态变异滞后于基因变异。雌蜂在表型上进化快于雄蜂,可能是由于雌蜂羽化后从榕果出飞,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且两种雌蜂在传粉功能上存在差异,故二者之间的形态差异较大,而雄蜂寿命短,又终生生活在黑暗封闭、环境变化相对恒定的榕果内,两种雄蜂在行为上不存在差异,故二者表型变异较为缓慢。E. altissimaEupristina sp.小蜂对宿主的专一性不强,在榕-蜂协同进化过程中,可能发生过宿主转移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评估爱玉子雌性品系的综合价值,筛选出优质的品系进行示范与推广,为爱玉子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灰色理论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估栽种爱玉子10个雌性品系的叶面积、花序数、花序长、花序宽、果胶含量、果胶酶活性6个主要的农艺性状。[结果]大洋T84的加权关联度最大,综合品质最高,W13、新25的综合品质较好,适合在福建地区推广与示范,其余品系较差。[结论]不同爱玉子雌性品系之间的个体性状和综合性状差异较大,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品系加以筛选后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3.
爱玉子瘦果果胶酯酶的抽提条件及活性测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爱玉子果胶酯酶的优化提取方法,并测定了不同条件下爱玉子果胶酯酶的活性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爱玉子果胶酯酶抽提液中NaCl的最佳浓度是5%,最佳抽提温度是30℃,最佳抽提时间是24 h,最佳保存时间24 h;酶活测定时作用液中NaCl最适浓度范围为0.6%~1.0%,作用液的最适pH为7.0,温度30~50℃,爱玉子果胶酯酶的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薜荔和爱玉子均属于桑科榕属植物,二者为同一物种的原变种与变种的关系,早期研究认为这两种榕树与同一种传粉榕小蜂(Wiebesia pumilae (Hill))建立了稳定的互利共生关系,但近期在形态学、生态学、传粉生物学等方面对二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薜荔传粉小蜂和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可能发生了遗传分化。实验用核糖体28SrDNAD1-D3区、线粒体Cytb及COI基因部分序列,对采自福建3个不同样地的薜荔传粉小蜂和3个不同品系的栽培爱玉子的传粉小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薜荔传粉小蜂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核糖体28S序列的碱基组成中A,T,G,C 4种含量较平均,C+G的平均含量(56%)稍高于A+T的含量(44%)。线粒体Cytb序列中A+T的含量(76.1%)明显高于C+G的含量(23.9%),COI序列中A+T的含量(71.9%)也明显高于G+C的含量(28.1%),这是膜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的普遍特征。在薜荔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线粒体Cytb及COI基因中,密码子第三位点A+T的含量最高。(2)比较薜荔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3种分子标记的变异范围显示,28S进化速度较Cytb及COI序列慢,比较保守,更适合科、亚科等较高分类单元的研究。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采用Cytb与COI序列进行分析更为精确。(3)用Cytb及COI序列对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显示,薜荔传粉榕小蜂个体间Cytb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4,爱玉子传粉小蜂个体间的Cytb遗传距离为0.0164;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群体之间的Cytb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1385;COI序列的薜荔传粉榕小蜂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048,爱玉子传粉小蜂各样本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2;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群体间COI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1896,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差异大于10%以上)明显大于群体内各样本之间的遗传距离,表明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遗传分化,其变异水平达到了种间分化水平,即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为两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15.
以24种植物提取物为材料,测定其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供试质量浓度为5 mg/mL时,山茶、腊梅、香莓、山合欢提取物的抑制效果最好,它们都对其中一种供试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超过80%.其中山茶叶提取物对至少3种供试菌菌丝生长抑制率相对优于其他供试植物提取物,尤其对苹果腐霉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抑制率在80%以上.山茶、腊梅、香莓、山合欢提取物中含有农用抗菌成分且抑菌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无公害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陈晓劼  陈友铃  吴文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305-14307
[目的]为爱玉子栽培和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观测爱玉子花序的发育过程及传粉小蜂生活周期,并统计各种类型的花和榕小蜂数量。[结果]爱玉子与传粉小蜂之间为专一性互惠共生关系。阐明了人工栽培爱玉子种群的生活史,论述了爱玉子果实发育的异步性以及结构、功能的统一性,指出雌花序退化花存在及雌、雄花序内变异花产生的生物学意义。[结论]爱玉子与其传粉小蜂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是二者专一性互惠共生关系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影响爱玉子总黄酮含量以及提取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烘干温度显著影响叶总黄酮的提取率;爱玉子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不同,幼龄叶的总黄酮含量最高,平均含量可达到7.80%;光照条件和采样时间对爱玉子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显著;爱玉子雌株叶总黄酮含量高于雄株。  相似文献   
18.
依据农业行业标准NY147-88对10种粳稻品种进行米质测定,利用数学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10种粳稻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明粳2号综合品质最优;Gun20、越定、龙双广综合品质较好;糯谷、玉米稻、Kang-bae do、Jineiya综合品质一般;Perurithuo.69.29、畸剑稻综合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19.
薜荔抑菌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纸片法对薜荔的水提液和乙醇提取进行抑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在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八叠球菌等5种试验菌中,薜荔的水提液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明显,抑菌圈直径范围7-10.5mm;乙醇提取液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较为显著,抑菌圈直径范园11-20mm,而薜荔乙醇水提取液对啤酒酵母、桔青莓、黑曲霉等真菌均无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爱玉子基因组DNA的提取和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爱玉子的叶片为材料,对CTAB分离总DNA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即在提取液中加入β-巯基乙醇、PVP,将CTAB的浓度提高到3%,用氯仿-异戊醇取代酚进行抽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可有效地去除杂质,防止材料褐化,获得的DNA样品OD260nm/OD280nm比值为1.8左右,质量好且产率较高,能完全满足SRAP分析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