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5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研究化控措施对玉米高密度种植下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明确化控剂调控茎秆抗倒伏能力的机制,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玉米6叶期喷施玉黄金、吨田宝和壮丰灵,分析了玉米生长过程中农艺性状,茎秆力学特征,茎秆和根系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以及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结果表明,玉黄金、吨田宝和壮丰灵均显著降低了玉米株高、穗位高和重心高度,增加了第3节间茎粗,倒伏率显著下降,茎秆穿刺强度和弯折强度分别增加了8.1%~23.3%和7.8%~21.2%,茎秆和根系木质素含量显著增加,产量增加了7.1%~11.6%,化控主要通过降低了玉米株高、穗位高,进而降低重心高度,同时增加茎秆的直径,增加茎秆木质素含量,提高了茎秆力学特征,从而降低倒伏率,增加了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52.
东北春玉米高产与养分高效综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东北春玉米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主要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赤峰、通辽、呼伦贝尔和兴安盟),常年种植面积约15 732万hm2,总产量为10 335万t左右,分别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37.3%和总产的40.2%[1],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2-3]。在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农业用地数量与质量矛盾日益突出的全球背景下,粮食总产进一步增加必须依靠单产水平的不断提高[4-6]。然而,东北黑土地农田长期玉米连作,产量不断提高主要依  相似文献   
53.
吉林省玉米气候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气候波动是造成玉米单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20个地区,对各个地区玉米生育期内12个气象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将吉林省划分为3个玉米种植生态区。利用GIS软件绘制出吉林省玉米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并进行气候适宜度评价。  相似文献   
54.
石多3号笋玉米的栽培技术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笋是新兴的高档名贵蔬菜,它低热量、高纤维、无胆固醇。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氨基酸,是理想的保健食品,既可鲜食.也可用于制作罐头、爆炒鲜笋、煲汤、调拌色拉生菜、腌制泡菜等。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主要进口国是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由于笋玉米生产无法实现机械化采收,只能人为逐个剥苞叶.需要充裕的劳动力.所以欧美等国家因劳动力昂贵.无法组织大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55.
抗倒伏能力的合理评价在玉米生产中非常重要。为了解当前国内外玉米抗倒伏能力常用的评价方法(茎秆质量评价、根系评价、田间风洞测试和田间原位测试)及其相关仪器设备的研究进展,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数据库(CNKI)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以“玉米”、“抗倒伏”为关键词,检索了1990—2020年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和总计,并比较分析了不同评价方法的相对优势和改进方向。结果表明:1)田间原位无损测试能够模拟不同风速下的植株受力情况,测试效率高且使用成本低,在玉米抗倒伏能力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明确单株与群体、生物力学与实际风速的关系,通过单株的抗倒伏力的实时动态变化去反映群体抗倒伏力,是未来玉米抗倒伏能力评价的发展方向;3)研制田间原位无损测试专用仪器,结合多年、多点、多生态区、多气候条件田间测试,建立原位无损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技术标准,是未来玉米抗倒伏能力无损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进展综述可为玉米抗倒伏能力的合理评价及为田间原位无损测试植株抗倒伏仪器的研制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6.
我国北方40个高产春玉米品种的磷素利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我国北方目前主推高产春玉米品种的磷素利用特性,揭示不同玉米品种磷素积累和转运差异,为磷高效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按照大田60000 plants/hm2种植密度进行摆放。在开花期和生理成熟期,每个品种取样3株,分成根、茎秆、叶片和子粒4部分,测定干物质重;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植株各器官磷含量;依据磷素子粒生产效率(PEPG)划分不同玉米品种的磷效率类型,计算磷素利用特性的相关参数;分析磷素利用特性相关参数与磷素子粒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依据磷素子粒生产效率将供试玉米品种划分为4个类型,即磷高效型(Ⅰ)、磷中效型(Ⅱ)、磷低效型(Ⅲ)及磷超低效型(Ⅳ )。其中,Ⅲ型品种最多(45%),Ⅳ型品种最少(5%),Ⅱ型和Ⅰ型品种分别为27.5%和22.5%。在开花前4个类型品种的磷含量及磷素分配比例差异不显著,开花后是产生差异的关键时期。开花期,Ⅳ型品种茎秆的磷素积累量最高(P0.05),Ⅰ、Ⅱ和Ⅲ型品种根、茎秆和叶片的磷素积累量差异不显著(P0.05)。成熟期,各器官的磷含量以Ⅳ型品种最高(P0.05);Ⅱ和Ⅲ型品种的子粒磷含量高于Ⅰ型品种(P0.05),但Ⅱ和Ⅲ型品种的子粒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Ⅳ型品种根、茎秆和叶片的磷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较高(P0.05),而Ⅰ、Ⅱ和Ⅲ型品种子粒的磷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较高(P0.05),Ⅰ、Ⅱ和Ⅲ型品种根、茎秆、叶片和子粒的磷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4个类型品种中,Ⅳ型品种的磷干物质生产效率(PDMPE)、磷收获指数(PHI)、磷偏生产力(PFP)、磷转移量(PTA)、磷转移效率(PTE)及磷贡献率(PCR)最低(P0.05),Ⅰ和Ⅱ型品种的PFP、PHI、PTA及PTE显著高于Ⅲ型品种(P0.05),但Ⅰ和Ⅱ型品种的差异不显著(P0.05);4个类型品种的磷素吸收效率(PUp E)和磷素农艺效率(PAE)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粒重与磷素子粒生产效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我国北方目前主推的大部分高产春玉米为磷低效型品种;磷高效型品种在生育后期向子粒分配的磷素比例较多,而磷超低效型品种向根、茎秆和叶片分配的磷素比例较多;较高粒重和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是磷高效型品种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7.
种子萌发是作物形态建成的起始阶段,由其自身属性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低温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低温环境下种子自身属性与其萌发的关系对东北春播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东北主推的36个玉米品种以6℃为低温胁迫, 15℃适温为对照,测定了其发芽势、发芽率、种子形态和内含物等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耐冷性综合评价值(CL值)、隶属函数值(R值),对36个玉米品种进行耐冷性评价,分析了种子形态(粒长、粒宽、粒厚度、长宽比、百粒体积和百粒重)、贮藏物质(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与其耐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36个玉米品种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相对发芽势冷害率和相对发芽冷害率的变异最大。7个表征耐冷性的单项指标之间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7个单项指标转化为2个独立的综合指标,其中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的正向贡献率最大,可作为玉米品种耐冷性评价的关键指标。聚类分析将36个品种划为强耐冷型(19.4%)、耐冷型(30.6%)、一般型(33.3%)和敏感型(16.7%)4种类型,其中,吉单56、垦吉267、绥玉23、吉单953、垦吉268、吉单96和吉单95为强耐冷...  相似文献   
58.
我国北方高产春玉米品种钾素利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系统聚类分析我国北方高产春玉米高产40个品种,分钾高效型(I)、钾中效型(II)及钾低效型(III),II型品种最多(57.5%),III型品种次之(25%),I型品种最少(17.5%).3个类型品种子粒的钾素含量以钾低效型品种最高,钾高效型品种最低;子粒的钾素积累分配以钾高效型品种最高,钾低效型品种最低.根茎叶的钾含量及钾素积累量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无显著差异;成熟期茎秆的钾素分配比例以钾高效型品种最高(p<0.05),钾中效型和钾低效型品种无显著差异.钾高效型品种的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钾偏生产力、钾收获指数、钾转移量和钾转移效率显著高于其他2类型品种.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粒重与钾素子粒生产效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9.
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甲壳动物表皮蛋白多样性及其功能,根据表皮转录组资料,利用RACE技术扩增得到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生物信息学、不同蜕皮时期的表达特征以及KK-42对其表达特征的影响。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的cDNA全长796bp,开放阅读框477bp,编码158个氨基酸,含RR基序,预测蛋白等电点为4.22,分子量为16.46ku;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与克氏原螯虾Casp-2相似性最高,为76%,与其他甲壳动物表皮蛋白相似性为41%~5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在3个时期——蜕皮间期、蜕皮前早期和蜕皮前晚期均有表达,其中在脱皮前晚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为蜕皮间期的1400倍,与之有极显著差异(P0.01)。KK-42处理显著上调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在蜕皮前早期的表达,在处理后3、6h和48h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6.3、4.8和11.4倍。KK-42诱导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的表达,使峰值前移,这可能是KK-42缩短日本沼虾幼虾蜕皮周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0.
通过2种覆盖作物和5个氮素用量大田试验,探讨氮素和覆盖作物对玉米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随氮素用量增加,玉米产量先升高后趋于稳定,75 kg/hm2氮处理有效穗数最大,225 kg/hm2氮处理穗粒数和百粒重最大;低氮水平下,黑麦覆盖玉米产量最大。覆盖作物增加玉米花后20 d前的叶绿素含量,且提高了高氮处理开花后20~40 d的叶片光合速率;黑麦覆盖显著增加玉米中、上部叶面积。光能利用差异主要在花后40 d,氮素用量225~300 kg/hm2时黑麦覆盖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qP)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高于玉米单作。综上,玉米-覆盖作物系统的玉米低氮量处理增产幅度大,高氮量处理产量高;以黑麦覆盖处理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