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7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246篇
林业   386篇
农学   298篇
基础科学   351篇
  337篇
综合类   1900篇
农作物   205篇
水产渔业   77篇
畜牧兽医   872篇
园艺   627篇
植物保护   158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67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吕高阳 《花卉》2019,(22):207-208
森林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净化空气以及保护生态均衡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有效预防土地沙化的天然屏障。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是一项重要工程,对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森林资源保护过程中,预防火灾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阐述了林业资源保护以及森林防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策略,希望对提升林业保护效果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22.
马铃薯渣制膳食纤维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马铃薯提取淀粉后的废弃物———马铃薯渣进行了开发。研究了用其制膳食纤维的工艺 ,并用相应的标准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223.
为建立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科学投喂策略,在实验室内开展了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模拟实验,通过72 h的观察,探讨了不同体质量和不同性别大鳞副泥鳅的昼夜摄食节律及日摄食量。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属于典型的夜间摄食类型,一天中有2个极明显的摄食高峰,集中在04:00—05:00和20:00—21:00。大鳞副泥鳅的昼夜摄食节律与个体大小和性别无显著相关性。小规格雌、雄群体均具有最大的日摄食量,且雌性群体的日摄食量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加显著降低。15℃条件下,大鳞副泥鳅群体的日摄食量占群体总体质量的2.2%~4.8%,个体的日摄食量约占个体体质量的3.0%。建议大鳞副泥鳅的投饲频率为一天2次,以体质量的3%~5%进行饲料投喂,最佳投饵驯化时间集中在6:00—7:00和18:00—19:00。  相似文献   
224.
测定了中国华南6水系及澜沧江(云南勐腊)-湄公河流域(柬埔寨洞里萨湖)的125尾攀鲈(Anabas testudineus)线粒体部分ND2基因1 010 bp序列,分析发现39个变异位点和12个单倍型,总遗传多样性较低(h=0.369,π=0.003 8),推测可能经历过严重的瓶颈效应;中国攀鲈群体遗传多样性更低(h=0.282,π=0.000 4),处于边缘区的中国攀鲈群体是造成低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单倍型网络图中柬埔寨和中国攀鲈各自聚类,具有明显地理结构和谱系结构,推测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导致基因交流受阻所致。核苷酸错配图和中性检验表明中国群体经历过种群扩张,时间约为(5.94~4.13)万年前。华南水系群体间基因交流通畅,不存在明显分化;但与云南澜沧江群体间分化大而显著(FST=0.775,P0.01),AMOVA分析显示变异主要来自组群间(77.41%),推测二者分化时间约为(4.0~2.8)万年前,云南群体受末次冰期的影响,基因交流受阻而出现分化。中国群体和柬埔寨群体可作为2个管理单位进行保护;就中国群体而言,韩江水系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建议优先保护;澜沧江与华南水系间群体分化显著且遗传多样性极低,建议对澜沧江水系群体进行保护,以避免种质资源灭绝。  相似文献   
225.
芒果畸形病是芒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地理分布、流行学和病原菌侵染寄主过程等方面。该病由镰刀菌(Fusarium spp.)引起,其病株和病残体是田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病原菌分生孢子通过风和虫传播,在芒果的顶芽处入侵从而引发病害的发生,毒素和内源激素紊乱可能是病组织形成的主要原因,加强检疫、修剪和喷施化学农药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本文对此相关内容展开讨论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26.
随着鲢、鳙鱼市场价格的攀升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用全价配合饲料主养鲢、鳙鱼的养殖模式逐步发展起来。现将池塘和网箱采用配合饲料精养鲢、鳙鱼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27.
基于气象-生理的夏玉米作物系数及蒸散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确估算作物系数对预测作物实际蒸散量和制定精准的灌溉计划至关重要。为反映作物逐日作物系数变化,综合考虑气象和生物因子对作物生长的共同影响,采用五道沟水文实验站大型蒸渗仪夏玉米实测蒸散及气象数据,基于地温及叶面积指数建立了气象-生理双函数乘法模型,并结合梯度下降法对模型进行了精度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玉米生长期中,作物系数实测值和计算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12,均方根误差为0.15,相关性为0.91,蒸散量实测值与计算值平均绝对误差为1.0 mm/d,均方根误差为4.5 mm/d,相关性为0.75。该模型计算的全生育期蒸散量准确率(误差在2~3 mm/d以内)相比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作物系数计算所得准确率提高了3倍以上,可更精确用于作物系数及蒸散量计算。  相似文献   
228.
  【目的】  以2年田间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小麦秸秆及其生物炭连续施用对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为烟区土壤质量提升提供依据。  【方法】  田间试验在山东省诸城市潮褐土烟田上进行。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常规施肥且秸秆不还田(CK),常规施肥+小麦秸秆还田(FS),常规施肥+小麦秸秆生物炭2.25 t/hm2 (FB1)和4.50 t/hm2 (FB2)。在烟叶收获后,采集0—20 cm耕层土样,测定了土壤基础理化指标和总有机碳(T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热水溶性有机碳(HWC)、活性有机碳(LOC)及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并计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  【结果】  连续施用小麦秸秆或其生物炭2年后,FB1和FB2处理TOC含量显著高于CK,增幅分别为74.9%和116.0%,而FS与CK处理间差异不显著。LFOC含量的变化趋势与TOC类似,FB1和FB2处理LFOC含量分别较CK处理显著增加154%和326%。FS处理HWC含量显著高于CK和FB1处理,而与FB2处理差异不显著。与CK相比,FS处理HWC含量增加了107%。FS和FB2处理MBC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252%和144%,而FB1处理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FS处理LOC含量较CK显著增加了68.9%,而FB1、FB2处理LOC含量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FS处理还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及有效磷含量,其对部分土壤理化特性的改良效果优于生物炭处理(FB1和FB2)。此外,CPMI也以FS处理最高,较CK显著增加了73.5%,而FB1、FB2处理与CK处理差异不显著。  【结论】  连续秸秆还田有利于提升烟田土壤活性有机碳(MBC、HWC和LOC)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有效磷含量,提高土壤CPMI。而同量秸秆转化为生物炭后连续还田能够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长期固存。  相似文献   
229.
糖在苹果果实中卸载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在建立了活体研究苹果果实糖卸载体系-“卸载穴技术”的基础上,对金冠苹果果实糖迅速积累期糖卸载的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1mmol/L PCMBS,1mmol/L DNP,1mmol/L EB和800mmol/L Betaine明显抑制苹果果实糖的卸载,10^-5mol/L ABA,5mmol/L EGTA和50/L NO^-3明显促进苹果果实糖的卸载。  相似文献   
230.
近年来由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引起的乳腺炎呈逐年增多趋势。本试验对引起甘肃部分奶牛场乳腺炎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明确病原菌区系分布,并进一步研究CNS在体外对抗菌药和中兽药的敏感性。从甘肃省7个规模化奶牛场采集126份临床型乳腺炎乳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经16S rDNA方法进行鉴定;选取20株分离鉴定的CNS,用赤芍、连翘、白芍、丹参4味中药和克林霉素、青霉素、苯唑西林等10种抗菌药物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甘肃部分奶牛场乳腺炎细菌检出率为90.48%,其病原菌区系分布主要为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CNS、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中CNS检出率为20.57%。所有CNS菌株对赤芍表现高度敏感,大部分CNS菌株对白芍、丹参和连翘均表现为高度敏感(85.0%~100.0%)和中度敏感(10.0%),仅有1株CNS对丹参表现为不敏感。20株CNS对8种抗菌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率为15.0%~60.0%,其中对青霉素、苯唑西林耐药严重,耐药率达45.0%~60.0%。说明CNS是引起甘肃部分奶牛场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而且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在体外对赤芍、连翘、白芍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