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4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在控制环境因子和遗传因子的条件下,以白花泡桐、毛泡桐、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的无性系为材料,运用物候学观察、杂交试验、树木逆境生理学试验、引种试验和反证法证明的方法研究了泡桐假二又分枝机理。结果表明:冬季的低温胁迫和水分胁迫单独或共同的作用导致泡桐顶芽死亡。初步提出“低温-水分胁迫假说”(The hypothesis of low-temperature stress and water stress)作为泡桐假二又分枝机理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62.
白花泡桐天然杂种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田问试验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白花泡桐天然杂种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自然接干性状在天然杂种无性系水平上具有广泛而明显的遗传变异性.(2)除通直度性状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的自然接干性状都有极显著性差异.(3)自然接干性状在天然杂种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性.(4)接干高和通直度性状的高度变异性在影响白花泡桐天然杂种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状况和一般表现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N1和N11是参试无性系中自然接干性表现最好的2个无性系.(6)估算了一些重要遗传参数.  相似文献   
63.
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杂交试验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①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的自然接干性状不仅在杂种无性系水平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性,而且在杂种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性。②毛泡桐×白花泡桐的正反交试验揭示了4对假二叉分枝相对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和无正反交效应的特性。③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在通直度性状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余的自然接干性状上都有极显著性差异。④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的通直度性状的差异不显著性是导致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普遍自然接干不理想的遗传学根源。⑤通直度性状的遗传改良是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和瓶颈。⑥C1和C6是所有参试的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中自然接干性最好的无性系。  相似文献   
64.
经过对其他物种CCR mRNA序列的对比分析后,设计保守区兼并引物,首先用RT-PCR方法得到229 bp CCR mRNA部分序列,之后通过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方法,成功克隆得到包括5'UTR和3'UTR在内的CCR全部mRNA序列,并进行了分析,所得CCRmRNA全序列共1 243个碱基,CDS共999个碱基(103-1 101),编码氨基酸332,和其他多个物种的CCR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相似度均在80%以上。此序列成功克隆之前,尚未见到白花泡桐木质素代谢关键酶基因的报道,这对丰富白花泡桐基因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白花泡桐品质或材质改良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5.
以枳壳(酸橙)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良CTAB法、CTAB-硅珠法、SDS法、高盐低pH法和周世良法5种方法提取枳壳基因组DNA,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琼脂糖凝胶电泳及SSR-PCR扩增3种检测方法比较DNA的提取效果,以期找到枳壳DNA的最佳提取方法.结果表明,5种方法中SDS法提取的DNA浓度最高(平均为900ng/μl),纯度最好(OD260/OD280平均值为1.90),且以SDS法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SSR-PCR扩增检测,目的条带清晰、亮度均一、稳定性和重复性好.因此,SDS法是枳壳DNA最佳提取方法,可用于分子检测试验.  相似文献   
66.
枳壳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枳壳(酸橙)叶片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改良CTAB法、CTAB-硅珠法、SDS法、高盐低pH值法和周世良法5种方法提取枳壳基因组DNA,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琼脂糖凝胶电泳及SSR-PCR扩增3种方法对所提取的DNA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5种方法中SDS法提取的DNA浓度最高(平均为900 ng/ul),纯度最好(OD260/OD280平均值为1.90),且SSR-PCR扩增结果与紫外分光光度计和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因此,SDS法是枳壳DNA最佳提取方法,可用于分子检测试验。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从树木遗传学的角度进行了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在变异系数、变异模式、自然接干类型、自然接干优劣性、变异差异性、主成分结构、主成分贡献率、生长杂种优势、速生性、广义遗传力和遗传增益上都完全相同或基本相似而无本质差别。(2)接干高性状在影响和决定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表现和最终状况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通直度性状是泡桐自然接干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性状。(3)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具有同等重要的杂交育种意义。(4)在泡桐的杂交育种、无性系育种、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多世代遗传改良中必须同等对待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而纠正过去长期只重视毛泡桐×白花泡桐而忽视白花泡桐×毛泡桐的杂交育种倾向。西北林学院学报24卷  相似文献   
68.
本研究以研究组初步筛选的4个编号I-IV的棱角山矾叶型变异类型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叶型变异分析及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变异类型分子甄别。叶型变异分析表明,4个类型的叶长、叶宽尺度均呈现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趋势。Ⅰ型与Ⅱ型的叶型指数数值相近,这与两者具有相似的叶片形状一致。Ⅰ型叶型指数变异系数最小(7.57),同时叶长与叶宽显著相关(r=0.908,p<0.01),说明该类型叶片生长过程中长与宽的扩展速度相对一致。变异类型的ISSR分子甄别显示4个类型的基因多样度为0.2562。利用UBC843、UBC848及UBC8453个分子标记可一次性鉴别4个类型。亲缘关系分析显示,Ⅰ型与其他3个类型的亲缘关系最远,Ⅲ型与Ⅳ型亲缘关系最近;采用UPGMA法按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属于小叶型的棱角山矾Ⅰ型与Ⅱ型聚成一类,与大叶型的Ⅲ型与Ⅳ型成组分离,这与4个类型的表型表现一致。综合表型与分子数据,Ⅰ型可进一步作为棱角山矾小叶型品种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69.
为了解毛红椿人工林的生长动态,并对其制定合理的经营措施,以江西省南昌县毛红椿8年生人工林的树高、胸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毛红椿的生长过程,拟合毛红椿人工林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 Logistic方程对毛红椿树高拟合程度较好,幂函数对胸径拟合程度较好,抛物线方程对材积生长过程的拟合较好,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本研究为一定区域内毛红椿人工林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预测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毛红椿人工林定向培育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0.
利用磁珠富集高效微卫星分离法,设计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AG)15与(AC)15作为探针,快速分离油茶微卫星序列并建立其SSR分子标记体系。从获得的52份具微卫星序列的克隆测序结果中,成功开发40对油茶SSR引物,序列开发引物成功率在76.9%;对扩增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后,共得到14对具有清晰扩增条带的SSR引物,占总引物的35%;进一步利用18个油茶无性系开展引物多态性检测,显示6对SSR引物具良好的多态性。研究结果可为油茶遗传学研究提供新的分子标记工具,同时为山茶属其他重要经济树种的相关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