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篇 |
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1篇 |
农学 | 1篇 |
综合类 | 53篇 |
植物保护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比较了保护剂平衡时间、解冻温度、线虫浓度及线虫发育期对低温冷冻松材线虫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时间对冷冻保存有较大影响,以20%甘油为保护剂,在4℃下平衡12h后转入-80℃超低温冰箱,1d后线虫存活率为(41.7±4.9)%;冻存存活率与线虫发育期有一定关系,幼虫显著高于成虫,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的存活率分别为(31.5±7.4)%,(7.9%±3.5)%,(6.6±2.8)%.在所选择的解冻温度(30 ~45℃)和线虫浓度(10 500 条/mL~8 4000条/mL)范围内,解冻温度及线虫浓度对存活率影响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2.
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子代组培苗瓶内菌根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扰松针褐斑病湿地松子代组培苗瓶内菌根化。[方法]对湿地松再生植株离体条件下菌根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并对再生植株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茵根真菌培养基质和接种量对离体条件下茵根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湿地松丛生芽诱导出根原基后,以转接到珍珠岩为培养基质接种彩色豆马勃为最佳,有利于茵根的形成;在珍珠岩接种彩色豆马勃为2个菌块时,茵根化率高达84.4%,形成的二叉分枝状短根最多,平均每条主根上形成12.49条;茵根的形成提高了再生植株的驯化移栽成活率,茵根化再生植株在植物生长室长势良好,根系发达。[结论]为提高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组培再生植株的成活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3.
为了从转录组水平探讨抗病马尾松种源对松材线虫的响应机制。以抗病马尾松GD5种源为试验材料,普通马尾松SX1种源为对照,利用RNA-seq技术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松材线虫诱导前后的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试验共获得65 889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906.85 bp,其中40 478条(61.43%)unigenes基于Nr、GO、COG、KEGG等多个公共数据库获得了功能注释。抗病马尾松GD5种源在接种松材线虫后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3 247条,包括2 308条基因表达显著上调,939条基因表达显著下调。其中有1 961条(60.39%)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GO数据库中,有504条(15.52%)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233 条pathway。普通马尾松SX1种源在松材线虫诱导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差异表达基因。两个马尾松种源富集的GO条目和pathway差异也较大。抗病马尾松GD5种源体内编码醛脱氢酶的5条基因和编码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体原蛋白以及细胞色素b2的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醛脱氢酶基因不仅富集于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途径中,还参与β-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等氨基酸的代谢途径;参与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途径的6条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参与单萜生物合成的短链脱氢酶/还原酶2b及参与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的长叶烯合酶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而参与二萜类生物合成的1(10),5-格玛吖啶-4-醇合酶、萜烯合酶、α-松油醇合酶、异丙二烯合酶以及2-甲基-3-丁烯-2-醇合酶等表达均显著下调。抗病马尾松GD5种源对松材线虫的胁迫响应是多基因和多信号途径共同参与调控的复杂防御反应,是全局性系统性的响应模式。与抗性相关的醛脱氢酶、几丁质酶等编码基因为后期相关抗性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4.
为了评价从日本引进的抗松材线虫病赤松通过无性快繁获得的再生植株在我国的生长状况.本研究对田间试种的抗病赤松6个家系12个无性系共688株再生植株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抗病赤松0.5年生再生植株试种成活率明显低于2.5年、2年、1.5年及1年生再生植株;不同无性系间抗病赤松再生植株生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其中,1#-A和5#-5无性系再生植株生长较好.菌根化造林试验表明,两种外生菌根菌美味牛肝菌(Be)和黄色须腹菌(R1)对抗病赤松1#-A5代、8代再生植株具有明显促生效果.此研究为今后抗病赤松再生植株造林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5.
116.
117.
松材线虫侵染对马尾松、黑松水分及其相关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盆栽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苗和离体水培黑松(P.thunbergii)、马尾松为材料,研究了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侵染对寄主水分、游离脯氨酸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幼苗萎蔫与干旱萎蔫间的差异。松苗和离体枝接种松材线虫后,茎部相对含水量逐渐下降,早期下降缓慢,中后期加快。叶片变化滞后于茎部,相对含水量的明显下降发生在叶片褐变萎蔫症状出现之后(病害发展后期)。游离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变化完全随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水分状况是影响受侵植株叶片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的决定因子。自然干旱枯萎和由松材线虫侵染引起枯萎的松幼苗,两者从枯萎方式到茎、叶相对含水量的变化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8.
为了筛选出解钾活性较强的细菌,缓解土壤缺钾状况,从森林土壤中分离筛选到5株解钾活性较强的钾细菌SK1-7、SK2-3、SK2-7、SK3-3、SK3-10。经形态学、生理生化比较及16S rRNA序列分析,将SK1-7鉴定为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SK2-3为黏着剑菌(Ensifer adhaerens),SK2-7为新加坡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ingaporensis),SK3-3为黄杆菌(Microbacterium maritypicum),SK3-10为解鸟氨酸拉乌尔菌(Raoultella ornithinolytica)。5株钾细菌在解钾培养基中培养7 d后,发酵滤液中钾离子含量分别为42.70、50.40、49.70、41.50、45.23μg/mL,且pH值也大幅度降低。5株钾细菌对番茄的促生长试验表明,SK1-7、SK2-3、SK2-7发酵滤液能促进番茄种子发芽率的显著或极显著提高。SK1-7、SK2-3、SK2-7菌株处理番茄植株40 d后,番茄的株高、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有所增加。生物活性差异检测显示,5株钾细菌均能分泌生长素;SK2-7和SK3-10发酵液具有抑菌作用;SK1-7具有分泌蛋白酶能力。 相似文献
119.
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化学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危害日益严重,经鉴定,确认该病病原菌为Microsphaera rnultappendicis.采用常用的10种药剂对病原菌进行了室内孢子萌发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烯唑醇和氟硅唑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佳,4个浓度的抑制率98%~100%,氟硅唑、嘧菌酯、退菌特室外防治的效果也在64%以上,井冈霉素、加瑞农的效果稍差. 相似文献
120.
为了研究溃疡病菌的致病机制,以葡萄座腔茵Botryosphaeria dothidea产生的毒素对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愈合组织的褐化程度为评价指标.对溃疡病菌产生粗毒素的条件和粗毒素的基本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溃疡病菌在改良Fries No.3液体培养基,25℃温度,光照,振荡培养,21d后所得的粗毒素毒性最强;该病原茵在偏酸性和中性条件(pH5.60和7.00)下易于产毒;产生的粗毒素对热不稳定,经121℃高温,0.11MPa压力处理15min后,其生物活性丧失;这种粗毒素对酸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pH4.69及8.69时,粗毒素的生物活性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与自然pH条件下的粗毒素的生物活性差异不显著。图5表3参1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