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1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6篇
  3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长鞭红景天生物量基本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鞭红景天Rhodiola fastigiata是著名的珍稀药用植物之一。对西藏色季拉山区4个不同生境中的长鞭红景天的生物量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条件对长鞭红景天各构件的平均含水率影响较大,但对各构件平均含水率占株平均含水率的比例影响不大;总体上植株各构件的平均含水率所占的比例大小顺序是:花茎及叶〉地下部分〉主轴及侧枝,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植株整株三者的含水率相接近,无显著差异。长鞭红景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鲜质量比为6.65、干质量比为7.57,平均生物量为5.7213g·株^-1,资源量为93.8244kg·hm^-2。主轴及侧枝、地上部分和植株的生物量随花茎环数变化呈现出相似规律,总体上呈“S”形,用Logistic方程拟合,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1);三者环境容纳量分别为12.7497,13.2269和15.5345,相应瞬时增长率为0.2779,0.3386和0.3169。花茎及叶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随花茎环数变化呈现出的规律,用多项式拟合较显著。基径与各部分生物量关系用幂函数来拟合时,除花茎及叶和地下部分的相关系数较低外,其他三者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图3表3参12  相似文献   
132.
以西藏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样方调查,分析高寒杜鹃群落的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杜鹃群落植物共有54种,隶属21科38属。灌木层有14种植物,以薄毛海绵杜鹃、雪层杜鹃、林芝杜鹃和扫帚岩须占优势;草本层有40种植物,主要以岩白菜、珠芽蓼、西藏糙苏等占优势。属的分布区类型方面,以北温带性质为主,其中灌木层北温带类型有6属,占灌木层总属数的75%;草本层北温带类型有11属,占36.67%。研究区植物的生活型以地面芽为主,占总数的35.2%。研究结果可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杜鹃群落的保护与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3.
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西藏色季拉山区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分布的6个典型群落样地调查,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长鞭红景天所在群落中主要19种草本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①分别用Shannon-weiner和Levins指数测得的主要草本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结果基本一致,长鞭红景天、中亚早熟禾、双花堇菜等种的生态位宽度值较高,分布在多种群落类型中,生态适应能力较强;②长鞭红景天与其他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比例值为0.2000~0.7000,主要与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的种相似性比例值较大,与生态位宽度值较小的种相似性比例值较小;③长鞭红景天所在群落的生境地分异较大,各群落可利用的资源位较多,故长鞭红景天与大多数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较高,但相互间不存在较为剧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34.
中国主要小麦品种春化基因的STS标记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来自中国各麦区的260份小麦品种,用STS标记对其Vrn-A1、Vrn-B1、Vrn-D1和Vrn-B3四个春化基因位点进行检测,并结合小麦田间生长情况记录,探讨春化基因的4个位点显隐性情况对品种冬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位点显性基因频率以Vrn-D1位点最高,而Vrn-A1和Vrn-B1显性等位基因对品种冬春性的影响高于Vrn-D1和Vrn-B3基因,且所含显性春化基因越多的品种生长习性越偏向春性.另发现,Vrn-A1仅存在于春性品种中;而对于冬性品种来说,各位点均不含显性春化基因.本文标记鉴定结果与田间冬春性观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小麦育种及品种推广中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5.
大花黄牡丹群落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Levins公式和百分率相似公式分别计测了大花黄牡丹群落中11个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它们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0.929 4)、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0.667 9)、贡山鳞毛蕨(Dryopteris silaensis)(0.639 4)、拉萨小檗(Berberis hemsleyana)(0.581 7)、川西千里光(Parasenecio souliei)(0.531 2)、绢毛蔷薇(Rosa sericea)(0.439 7)、血满草(Sambucus adnata)(0.283 3)、鸡骨柴(Elsholtzia fruticosa)(0.246 5)、光核桃(Amygdalus mira)(0.141 0)、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0.125 8)和丽江山丁子(Malus rockii)(0.092 8)。大花黄牡丹与其他各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不高,生态位重叠值较低,表明它与其他种群之间对资源的竞争不激烈,能够成为该群落中利用资源能力和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6.
为探究滇池流域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的林地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特征,本研究以滇池西南部东大河小流域为研究靶区,利用放射性核素137Cs示踪技术,对该区域内林地的土壤侵蚀模数进行估算,分析养分含量变化,并主要探讨了坡度、植被覆盖率及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剖面中的137Cs比活度呈指数下降趋势,以自然侵蚀为主。流域林地总侵蚀量为69.28×103 t·a-1, 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侵蚀模数介于1 039.40~2 402.12 t·km-2·a-1。东大河流域林地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总流失量分别为1 963.5、209.1、98.94 t·a-1,土壤TOC、TN含量与137Cs比活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物理迁移特征相似。土壤养分流失与土壤侵蚀规律较为一致。土壤侵蚀强度以及养分流失空间差异性较大。土壤黏粒含量与土壤侵蚀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坡度及植被覆盖率在一定范围内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明显,坡度为10~25°以及植被覆盖率小于40%的林地中侵蚀状况相对严峻,平均侵蚀量约为1 709.85 t·km-2·a-1,需加强10~25°山地植被保护。本研究为减少当地水土流失,恢复生态以及继续推动退耕还林工程,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7.
藏东南高山松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种群径级结构、年龄结构及冠幅结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种群的高度结构.种群结构不仅反映了种群不同个体的配置情况,也反映了种群数量动态及其发展趋势,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种群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范繁荣等,2008).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是进行种群统计和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重要工具,生存分析的4个函数(生存函数S(i)、积累死亡率函数F(i)、死亡密度函数f(ti)和危险率函数λ(ti))可以辅助种群生命表分析,更进一步阐明种群生存规律,而时间序列预测是研究种群未来年龄结构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目前上述方法在分析植物种群数量动态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张文辉等,2008;卢杰等,2010;郭其强等,2010).  相似文献   
138.
以京411/红芒春21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实验材料(包括177个家系),研究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及其与粒重的关系,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2011和2012年,花后7 d(Ⅰ期)、14 d(Ⅱ期)、19 d(Ⅲ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及总叶绿素含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连锁分析及QTL定位结果表明,2AS2存在一新的QTL位点(Barc5~Gwm448),控制I期和II期的旗叶叶绿素含量,于2011年和2012年均被检测到,可分别解释I、II时期叶绿素含量表型变异的16.38%~20.12%和17.27%~19.35%。而另一位点2AS1(Barc1138~Barc212)只在2011年检测到,可分别解释Ⅰ、Ⅱ期叶绿素含量变异的11.43%和9.67%。同时,该新位点(Barc5~Gwm448)也与千粒重变异有关,可分别解释其表型变异的13.35%(2011年)和10.14%(2012年)。未检测到花后其他时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39.
利用四川稻区1961-2013年110个站点水稻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积温资料,对水稻生育期热量条件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热量条件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气温趋势变化以平均最高气温的平均升幅、呈升温趋势站点数的比例最高,平均最低气温次之,平均气温相较最低;在年代际变化方面,1980n与1970n的热量条件要素相比,均表现出以气温升高、积温增加为主,1970n与1960n的热量条件要素相比,除平均最低气温表现为升降温面积幅度大致相当,其余以气温下降、积温减少为主;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建立稻区热量条件代表性序列,并分析其整体周期变化特征,其中生育期平均气温与平均最高气温存在以2~3年、14年及24年为主的周期变化,平均最低气温与积温主要存在2~3年、6~7年、14年和24年的周期振荡模态.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