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4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45篇
林业   277篇
农学   179篇
基础科学   281篇
  205篇
综合类   1532篇
农作物   191篇
水产渔业   129篇
畜牧兽医   894篇
园艺   216篇
植物保护   14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0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3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信息化是做好新形势下林业工作的迫切需要,是现代林业建设的突破口。可视化技术作为是一门新兴的研究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角度,介绍了可视化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森林火灾监测以及森林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情况,讨论了可视化技术在林业上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2.
桂西北秃杉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时空互换法,于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选取不同林龄(9、14、20 a)的秃杉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年龄土壤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8、14、20 a秃杉人工林表层土壤(0 20 cm)土壤密度分别为0.978、0.914、0.890 g·cm-3,总孔隙度分别为63.10%、65.53 %、66.40%,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为64.55%、71.70%、74.58%。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各化学和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不尽相同,但林分年龄到20年生时,多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指标都有所升高,土壤肥力状况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3.
根据多年的治沙造林经验,在沙漠造林工作中除严格注意各项造林环节外,采取选择适生树种、抢抓造林时机、规划造林部位、科学栽植苗木、强化幼林抚育管理等技术措施,可有效提高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区沙漠造林质量。一、干旱荒漠区造林质量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84.
水鹿(Cervus equinus)保护及其生境的规划需要明确其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分布格局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该文基于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广东省水鹿在省级和保护区级两种空间尺度下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广东省,水鹿主要分布于南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区,其分布区域属省级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较好,保护地位重要;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鹿多活动于人为干扰大的缓冲区与实验区,保护程度有待提高。建议以自然保护区为节点基础,开展就地保护;在条件较好的保护区之间建设大型生态廊道,增加破碎化生境的连通性,加强水鹿个体交流;同时应在保护区实施“全区覆盖”式管理,特别是在缓冲区和实验区严格控制人为干扰,加强对水鹿及其生境的巡护管理。  相似文献   
85.
20世纪70年代,著名植物学家Halle和Oldeman首次正式提出了树木的构筑型概念并总结出热带木的23种构型模式,同时编制了分析热带树木构筑型的检索表开始了对植物构筑比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6.
为了解开封河流底泥中重金属垂直迁移与生态风险问题,分层采集了开封城郊三条河道底泥剖面样品,采用连续提取法测定底泥中Cd、Cr、Cu、Ni、Zn和Pb等6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总量,用风险评估编码法进行底泥重金属的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底泥样点中Cd、Cu、Zn和Pb含量远高于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值,不同采样点底泥剖面中重金属形态含量随深度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没有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性;河流下游底泥剖面样点中Cd、Cr、Cu、Ni、Zn和Pb含量高于河流上游底泥中重金属含量,Cd和Zn以弱酸可提取态与残渣态为主,Cr、Cu、Ni和Pb以残渣态为主。风险评估编码法评价结果表明,表层(0~10 cm)底泥重金属对环境构成的风险大小依次为CdZnCuNiCrPb;在剖面上,Cd以高和极高风险等级为主,Zn处于中等风险到高风险等级之间,Cu和Ni处于轻微到中等风险等级之间,Cr和Pb以轻微风险级为主。  相似文献   
87.
【目的】微生物残体碳是土壤稳定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探究不同冻融强度下东北黑土区土壤真菌和细菌残体碳的变化和积累特征,以及玉米秸秆对这一过程的影响,以加深对东北黑土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和微生物调控机理的认知,为东北黑土区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研究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供试材料为玉米秸秆和黑土。设置3个冻融强度处理:弱冻融(融冻温度/冻结温度为5℃/-4℃)、强冻融(融冻温度/冻结温度为5℃/-9℃)和5℃常温对照,每个冻融处理分别设置添加和不添加玉米秸秆处理。一个冻融循环为土壤样品在5℃培养24 h,逐渐降低温度至冻结温度,保持48 h,然后升温至5℃,直到总时间96 h (4天),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冻融试验共进行了16次循环,总培养周期为65天。在第0、3、8、12和16次冻融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氨基葡萄糖(真菌残体标识物)和胞壁酸(细菌残体标识物)含量,分析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结果】不添加玉米秸秆条件下,强冻融处理在前期较恒温对照显著增加了真菌和细菌残体碳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降低了土壤真菌细菌残体碳比值(F/B),而弱冻融处理相关指...  相似文献   
88.
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方法.获得了番木瓜果肉果胶裂解酶(Pectate lyase,PL)基因的完整3′端和部分5′端序列.然后,根据本实验室已经获得的PL基因5′端DNA序列及笔者得到的3′端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以番木瓜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PL基因的开放性阅读框.该序列编码385个氨基酸,与草莓、桃、芒果、拟南芥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3.38%、75.76%、73.68%、65.96%.根据PL基因设计特异引物,扩增其保守区片段,将其反向插入pBI 121的CaMV 35 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之间,成功构建反义植物表达载体pBP,并导入到根癌农杆菌EHA 105中.  相似文献   
89.
研究酿酒葡萄‘桂葡1号’幼叶原生质体的最佳分离条件。以‘桂葡1号’20~30日龄无菌苗幼叶为分离原生质体试材,对分离过程中酶液组合、酶解时间、稳定剂浓度、纯化时离心速度及离心时间进行比较分析。酶组合以2%纤维素酶+0.5%果胶酶为宜。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原生质体的产量逐渐增高,适合‘桂葡1号’幼叶原生质体的酶解时间以8 h为宜。在0.45~0.55 mol/L的甘露醇范围内,随浓度提高,原生质的产率明显上升,0.55 mol/L时达到最大2.48×106个/(g?FW),活力为79.78%。在悬浮纯化原生质体时,以1000 rpm离心6~8 min的效果较好。分离材料的适宜酶液组合为2% Celluasw Onozuka R-10+0.5% PectolyaseY-23+25 mmol/L MES+0.55 mol/L甘露醇,解离时间以8 h为宜。悬浮纯化时,蔗糖浓度以30%、1000 r/min离心6~8 min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0.
西安市郊农田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取样调查和实验分析,研究了西安市郊农田土壤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土壤中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结果分析显示,CaO、MgO和Na2O含量明显高于陕西土壤、全国土壤中的平均值,重金属元素Pb、Ni、Zn、Cr、Co、Mn、As等严重超标。通过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了土壤元素间的亲和性及赋存特征,为农业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和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