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小反刍兽疫——一种家养和野生小反刍动物的瘟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具有极高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在非洲、中东以及南亚许多国家发生,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对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诊断、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下载的16株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N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合成了PPRV N基因。用NP1和NP2引物扩增。纯化的PPRV N基因在T4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和PET32-a载体进行连接反应构建重组质粒pET-a-PPRV-N。经诱导表达和纯化后,得到了大量的PPRV N蛋白。用PPRV N蛋白制备免疫血清,经国际标准血清标化后作为参考阳性血清,同时以PPRV N蛋白为抗原建立间接ELISA(I-ELISA)方法。对山东省的467份羊血清检测,使用S/P(样品值/阳性值)平均值加3倍标准差的方法,计算出其临界点为0.28。应用间接ELISA和针对H蛋白的单抗为基础的C-ELISA检测来自于疫区的69份血清,结果两者的符合率为79.7%。  相似文献   
33.
从2003年临床发病鸡群当中分离到1株NDV,经致病指数测定为中等毒力。通过RT-PCR技术扩增了其F基因主要功能区片段,并构建了遗传进化树,发现其在分类地位上属于基因Ⅱ型,与我国现用的疫苗株LaSota处于不同的亚群,且裂解位点的组成为典型强毒株序列。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结果已登陆GenBank,登录号为DQ060053。此分离株基因组由15 186个核苷酸组成,编码6种结构蛋白,顺序为3-′NP-P-M-F-HN-L-5′。通过对其6个编码区进行遗传进化与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合致病性结果发现其与Roakin毒株的遗传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究中国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田间流行毒株P基因的分子进化特征。  方法  对2013?2017年中国21省份37个疫点的小反刍兽疫病毒流行毒株进行磷蛋白基因(P基因)序列比较和分子进化分析。  结果  37个毒株P基因核苷酸序列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9 2,变异分布在47个位点;P蛋白氨基酸序列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7 9,变异分布在26个位点。与15株代表毒株的序列比对发现:2013?2017年中国37株PPRV流行毒株P基因的10个位点发生了核苷酸序列突变,其中3个导致了氨基酸序列的改变。以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进化树,发现2013?2017年中国流行的37个毒株构成基因Ⅳ系中1个独立的进化分支,与2007年传入西藏的毒株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  结论  2013?2017年中国小反刍兽疫病毒P基因变异较大;随毒株流行时间增长,P基因的突变位点增多,但不同毒株突变位点不同,表现为相对随机的突变。图3表4参12  相似文献   
35.
为研究我国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的分子流行特点,对2013—2017年我国37株PPRV流行毒株进行血凝蛋白(H)基因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37个毒株H基因核苷酸序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7 7,变异分布在41个位点,H蛋白氨基酸序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3 2,变异分布在24个位点。与15株代表毒株进行序列比对发现,2013—2017年我国37株PPRV流行毒株H基因的13个位点发生了核苷酸序列突变,其中9个导致了氨基酸序列的改变。以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进化树,发现2013—2017年我国流行的37个毒株构成基因4系中一个独立的进化小分支。本研究阐明了2013—2017年我国PPRV H基因的分子演化特征,从而为该病控制和消灭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6.
包静  章红  姜丽南 《浙江林业科技》2006,26(3):79-82,86
对杭州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山地庭园的总体布局、水体、山石、植栽等组成元素及意境创造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中国山地庭园造园手法除巧妙利用地形、合理进行空间布局外,还应将建筑、人文历史等各组成元素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7.
小反刍兽疫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RT-LAMP)建立了小反刍兽疫病毒快速检测方法,同时评价了该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根据小反刍兽疫病毒N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的LAMP引物能够在63℃恒温下,1小时内实现目的核酸的大量扩增,由于在检测前加入荧光指示试剂,检测结果可以直接用肉眼判断,避免了由于开盖检验带来的扩增产物污染导致的假阳性。该检测体系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只能特异性地检测目的病毒,与其他同属的病毒或类似病毒等无交叉反应;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比普通RT-PCR灵敏性高10倍,与荧光RT-PCR的灵敏度相当。  相似文献   
38.
小反刍兽疫(PPR)是由PPRV引起的主要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热性病毒病。我们合成了PPRVN基因,连接到pGEM-T载体中,线性化处理后用T7转录酶启动体外转录,获取类PPRV的RNA作为阳性对照,参考国外文献设计一对合适的引物NP3和NP4,经PCR条件的优化,获得了预期的350bp目的片断,初步建立了检测PPRVN基因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相似文献   
39.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小反刍兽疫病毒的H基因或全基因序列,利用软件Primer Premier5.0设计引物,扩增片段长度为477bp,建立区分小反刍兽疫疫苗毒与基因4系野毒的RT-PCR检测方法,并用于临床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RT-PCR鉴别诊断方法能特异性区分疫苗株Nigeria75/1与基因4系PPRV,与基因3系、牛瘟病毒、犬瘟热病毒等同属病毒无交叉反应;最低可以检测到浓度为7.7×10-5ng/μL的RNA模板;该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可以初步用于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0.
西藏阿里地区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7年7月,我国西藏阿里地区首次证实爆发小反刍兽疫疫情,为了认识小反刍兽疫疫情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宿主范围等流行状况,我们开展了以血清学和病原学为基础,并结合现场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疫情于2005年冬从边境传到日土县热角村,通过混群、混牧以及引种等方式将疫情进一步扩散,到2007年9月,PPR在阿里地区日土县、改则县、革吉县、札达县均有发生,我国快速采取有效措施,疫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