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8篇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通过对原始青冈栎+栲树+薯豆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润楠+桤木+楠木成熟常绿阔叶林和次生绿叶石栎+光皮桦+细齿柃木幼年常绿阔叶林3种四川西北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下土壤碳库、全量养分库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下土壤碳库和养分库的整体情况及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源于林分起源、成熟阶段和树种特性不同,3种天然林分土壤碳库差异较大。3种林分土壤碳库分别为160.35 t/hm^2,138.96 t/hm^2,62.14 t/hm^2,平均为120.48 t/hm^2。不同养分库在3种林分间表现的规律性不同,但它们都受到林分类型及特征的重要影响。有机碳和各养分的存贮随土壤深度增加均呈减小的趋势,有机碳和总氮表现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2.
前 言云杉是我国特有的树种,也是四川西部地区主要更新造林树种之一.主要分布于四川岷江上游,大小金川流域和甘肃东部,陕西西南部.水平分布北至温带草原,南达亚热带亚高山湿润森林地区.垂直分布在海拔1600—3600m,四川海拔多在2500—3400m,常生长在阴坡、半阴坡和宽阔谷地.  相似文献   
13.
几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亚热带柳杉林、银杏林和楠木林3种人工林地进行分层采样分析,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状况和养分含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及全钾等)及其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3种林地SOC含量分别为12.26gkg-1,12.40gkg-1和9.33gkg-1,SOC密度分别为15.59kgm-2,15.20kgm-2和8.11kgm-2。3种林地有机碳贮存水平差异较大。SOC含量和密度的剖面垂直分布都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3种林地养分含量较高,肥力表现好,有利于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土壤有机质和全N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以峨眉拟单性木兰嫩枝茎段为测试材料,研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总酚含量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测定峨眉拟单性木兰PPO活性的最适pH值为7.0,最佳底物为0.14 mol.L-1的邻苯二酚,最佳温度为25℃;峨眉拟单性木兰PPO活性在生长期明显高于休眠期;峨眉拟单性木兰总酚含量在每年的4月、5月、9月3个时段最低,为无性繁殖取材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5.
对三江流域及岷江上游内 73个县市进行生态区数量分类划分出 5个生态区 ,并根据各生态区之间水热条件相似性与差异性提出适宜的造林树种。用Miami模型计算的TsPt和TsPn反映了研究区林木可能生产力的差异 ,且用其比值还可揭示各地水热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6.
川西北几种常绿阔叶林土壤碳库和养分库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原始青冈栎 栲树 薯豆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润楠 桤木 楠木成熟常绿阔叶林和次生绿叶石栎 光皮桦 细齿柃木幼年常绿阔叶林3种四川西北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下土壤碳库、全量养分库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下土壤碳库和养分库的整体情况及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源于林分起源、成熟阶段和树种特性不同,3种天然林分土壤碳库差异较大。3种林分土壤碳库分别为160.35 t/hm2,138.96 t/hm2,62.14 t/hm2,平均为120.48 t/hm2。不同养分库在3种林分间表现的规律性不同,但它们都受到林分类型及特征的重要影响。有机碳和各养分的存贮随土壤深度增加均呈减小的趋势,有机碳和总氮表现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7.
森林生境质量评价及分类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境质量评价分类的意义 生境条件是由众多环境因子组成,它是影响或决定一个地段森林类型及其生产力和生境因子总和,包括气候、地形、地势、土壤、植被和生物因子等。然而这些因子又是地质史、自然地理、大区气候和演替发展的函数。在这个复杂的总体中,各生境因子互相制约,相互联系,对森林类型的形成,林木生长发育和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尽管如此,但也是具有局部的同一性,某些微小变化只能导致林木生长效果微小差别,不足以引起树种选择和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