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5篇
林业   52篇
农学   63篇
基础科学   40篇
  34篇
综合类   409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176篇
园艺   59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干旱缺水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小麦产量年度间变幅较大,尤其在小麦主产区黄淮地区更为严重。小麦抗旱节水育种是应对干旱的重大措施。本综述对小麦抗旱节水常规育种、抗旱节水分子遗传育种相关性状QTL定位、抗旱相关功能基因克隆鉴定、转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水旱亲本杂交与异地交叉选择是卓有成效的常规育种方法,通过分子标记鉴定了关于根重、根长、胚芽鞘、高水分利用效率等相关性状的大量QTL;42个抗旱相关基因被克隆并进行基因功能分析和验证,均从不同代谢通路上影响着小麦抗旱性;14个来自不同供体的抗旱相关基因被研究者导入小麦品种后,转基因小麦植株的抗旱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植株在产量和其它抗逆性方面也得到提高。以上研究进展为抗旱节水小麦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2.
探讨不同N、P、K、Ca配施处理对望天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并根据其生长及生理表现筛选适宜的配施处理,旨在为望天树壮苗培育提供参考依据。以1年生望天树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16(4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结果表明,不同配施处理对望天树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生长表现最优处理是N2P2K4Ca1和N3P4K2Ca1,生理指标表现最优处理是N3P2K1Ca2和N3P4K2Ca1。相关性分析表明望天树苗高与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生理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丙二醛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地径仅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处理7(100 mg N+20 mg P+80 mg K)、处理12(200 mg N+40 mg P+20 mg K)对望天树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处理11(200 mg N+20 mg P+50 mg Ca)和处理12(200 mg N+40 mg P+20 mg K)配施下生理特性指标表现最好;N是望天树幼苗生长的必须因子,P和K对促进苗木地径生长作用显著,适量Ca有助于提高望天树幼苗生理活性,超过100 mg则导致生理胁迫。  相似文献   
33.
卷荚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样地法对广西南宁市8年生卷荚相思Acacia cincinnata人工林的N、P、K、Ca和Mg 5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积累量、分布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卷荚相思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以树叶为最高,干材最低,各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以N最高,其次是K和Ca,Mg和P最低.(2)卷荚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量为823.80 kg/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分别占64.86%、20.59%、5.20%和9.35%;(3)卷荚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归还量、存留量分别为151.30、84.48和66.82 kg.hm-2.年-1,年归还量占年吸收量的55.84%;(4)卷荚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循环系数为0.56,循环速率依次为Mg>Ca>N>K>P.  相似文献   
34.
掌叶大黄种子育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黄种子不经过浸种处理,存在着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的特性,而且出苗时间比较长。不同的育苗时间和处理是培育壮苗的关键。大黄种子经温汤浸种后进行覆盖育苗是培育优质大黄种苗的重要途径。因此,在4—5月,大黄种子用30℃的温度浸种8 h后,利用地膜或作物秸秆覆盖育苗是一种简单易行、便于药农掌握的育苗方法,可以在生产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冠心病血瘀证与血液相关检验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17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血瘀证组112例,非血瘀证组63例。研究对象均在住院次日清晨平躺测量血压,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液留置标本,检测血常规和血脂、血糖、肾功能等生化指标,记录患者吸烟史。比较两组患者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血瘀证组患者的血常规中红细胞分布宽度-CV值(Rdw-cv)、红细胞分布宽度-SD值(Rdw-sd)、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大型血小板比率(P-lct)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P<0.05);血瘀证组患者载脂蛋白B(ApoB)、血脂总胆固醇(TC)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P<0.05);血瘀证组中患者吸烟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组患者Rdw-cv、Rdw-sd、Pdw、Mpv、Pct、P-lct、TC、ApoB及烟率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以上指标可以作为冠心病血瘀证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36.
黑木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8年生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木相思人工林生物量为108.47 t.hm-2,其中乔木层占总生物量的85.85%、灌木层占7.26%、枯枝落叶层占4.47%、草本层占2.42%。黑木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143.06 t.hm-2,其中乔木层为46.33 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碳贮量的32.39%;灌草层为4.78 t.hm-2,占3.34%;凋落物层为2.26 t.hm-2,占1.58%;林地土壤(0~60 cm)为89.69 t.hm-2,占62.24%。黑木相思人工林乔木层年净生物量增长量为17.02 t.hm-2.a-1,年净固碳量为8.45 t.hm-2.a-1,折合成CO2为30.98 t.hm-2.a-1。  相似文献   
37.
乙酰甲胺磷乳油热稳定性及甲胺磷的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乙酰甲胺磷热储藏稳定性及其对甲胺磷质量安全风险的影响,对不同温度条件下乙酰甲胺磷的稳定性和甲胺磷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降解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只有在40 ℃条件下其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30 d分解率达1966%。甲胺磷的消解变化均不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在30 ℃以下,甲胺磷降解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在40 ℃条件下,乙酰甲胺磷降解率大幅增高,而甲胺磷的降解率出现下降,可能是由于乙酰甲胺磷降解产生了一部分甲胺磷造成。建议乙酰甲胺磷在储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环境温度的控制,如储藏不当,使用乙酰甲胺磷极有可能造成禁用农药甲胺磷超标,具有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38.
一株中华鳖气单胞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功能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鳖是我国主要的名优淡水养殖品种,但病害频发严重影响了鳖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滥用抗生素造成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寻找替代抗生素对中华鳖疾病进行预防及治疗迫在眉睫。从中华鳖养殖塘中分离得到气单胞菌噬菌体1株,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确定为肌尾噬菌体科噬菌体。该噬菌体为宽噬噬菌体,对中华鳖及对虾发病养殖塘中分离得到的嗜水气单胞菌及副溶血弧菌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该噬菌体浸染的细菌培养基能形成明显的噬菌斑。此外,经体外试验,发现该噬菌体能够有效治疗中华鳖的腐皮病。本研究分离得到的噬菌体能够有效抑制水产常见致病菌,为后续抗生素代替治疗方法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刘莉  井渌  张丽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586-13587,13613
以徐州市云龙山东坡运动广场为例,着重分析了环境心理学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探讨了在景观设计工作中如何利用环境心理学,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40.
本研究重点围绕聚合抗旱强筋优质高产广适的育种目标,以广适性优质‘晋麦79号’为母本,以抗旱抗冻优质F14005为父本进行杂交,以期实现性状互补,优质基因累积。采用系谱杂交育种法,通过水旱地交替选择,异地生态抗逆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手段选育而成小麦新品种‘晋麦101号’。分子遗传试验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含有8个抗旱节水相关基因和10个与水分高效利用紧密连锁的标记。2015年、2016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区域试验中,2年区试平均产量5 260.5 kg/hm^2,比对照品种‘晋麦47号’增产8.7%;2017年参加山西省南部旱地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4 822.5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8.0%,株高82~92 cm左右,穗长7.3 cm左右,千粒重36.8 g,生育期234~236 d,容重778 g/L、粗蛋白15.52%、湿面筋31.85%、稳定时间10.0 min,是近年来中国黄淮旱地难得的强筋型优质抗旱品种。2017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170003号),该品种具有品质优、产量高、稳产性好、抗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山西省南部和宁夏旱塬等北部旱地麦区引种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