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林业   19篇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中国小城镇乡村景观绿化建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图1),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建筑城市、小镇乡村建设都需要一个更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即人类聚居环境背景。实际上,覆盖于整个国土,人类聚居环境背景可分为三大区域:建筑城市、小城镇乡村、以及城乡化以外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而其效益的量化能促进城市绿地健康发展。文章初步探讨了城市绿地系统自身通过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技术,形成用地、建设等方面的直接经济效益进行量化计算的途径,对城市绿化行业成就的肯定和推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庭院营造的过程中,需考虑到庭院小气候与相关植物配置。这两种因素很好地配合,对整体庭院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对庭院小气候与植物配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生态系统自然-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发展对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与乡民福祉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性客观人居环境要素与主观感知反馈共同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发挥。文章以位于江南水网地区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为例,通过InVEST与MaxENT模型进行多元数据融合的生态系统服务量化评估与空间映射,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自然与文化服务间的协调互动关系和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示范区乡村景观自然服务均值为0.505,文化服务均值为0.379,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均值为0.431,整体服务供给偏低;2)示范区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411,处于失调到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的过渡阶段,且村域空间分异明显;3)乡村人工建成环境、地方性景观格局风貌与乡村治理水平是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素。根据研究结果,从评价算法与实践指导层面,提出江南水网乡村地方性景观生态系统自然-文化服务耦合协调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生态支撑体系的重要部分,能够从物理和心理2个层面影响城市户外热舒适。文章回顾了透水性铺装、绿色街道、生物屋顶与垂直绿化、城市公园4种场地绿色基础设施对于户外热舒适的物理心理影响,分析数据包括模拟和现场实测研究;研究所讨论的内容清晰地反应了融入气候因素的设计导则可以直接促进户外热舒适。  相似文献   
16.
生态浙江绿道建设的战略设想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结合浙江省的绿色通道、旅游通道、市政走廊设施等线性绿色开放空间,提出了生态浙江绿道建设战略设想及其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城市森林规划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了城市森林规划在中国发展的背景,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比较了英美两国城市森林规划的特点以及中国城市森林规划的特点,从城市森林规划的范围、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规划对象、内容、方法、城市森林的多功能问题、协调问题、规划实施和规划立法九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城市森林规划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郊生态敏感区植被规划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郊生态敏感区景观规划,是当前中国景观设计界开始涉足的一个新领域。然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植被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却相对滞后,更加缺乏可资借鉴的优秀规划案例。基于城郊生态敏感区的特点,探讨了如何进行城郊生态敏感区的植被规划,并通过个案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地区的夏季典型高温日,通过垂直实测空气温湿度的实验方法,对悬铃木行道树进行垂直方向的有遮荫与无遮荫对比实测,以了解植物的遮荫与蒸腾作用对垂直方向的空气温湿度分层影响机制。实验发现:无遮荫垂直方向的温湿度日变化受太阳辐射与空气流动影响,没有与高度相关的明显变化规律;悬铃木行道树垂直温湿度日变化受树冠层的遮荫与蒸腾作用影响,从下垫面到树冠表面的各高度分层中,日最高温度位于树冠表面,且使垂直方向上的温差加大,树冠表面和林荫下人活动层的垂直温差最高达到10℃,同时因为蒸腾作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降温使与树冠表面同高度水平方向的无遮荫测点温差达到5. 1℃。研究结果为研究植物改善室外小气候舒适性在垂直分层高度的空间作用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黄土高原东部半干旱区环县的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在景观化集水造绿空间网络构建的基础上,基于水绿双赢理论,提出了以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支撑的不同汇水区之间的平衡援助策略;指出根据区域内可收集雨水资源量,应优先保证该区域内优势节点和路径中集水造绿的生态需水,提出了测定区域内水绿平衡人为干预度临界点的方法;划分了大、中、小尺度汇水区,指出应根据各汇水区在人为干预度临界点的盈余和亏缺情况进行水绿调配规划;提出了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进程,预测了集水造绿区域的变化趋势。研究证明,以28.35%的人为干预度收集雨水,可以优先保证集水造绿优势"节点+路径"区的植物生长;将盈余区域的雨水收集调配至亏缺的汇水区,优先满足区域内节点、路径的生长,可以实现平衡援助;随着循序渐进的平衡增长,景观化集水造绿的空间网络可逐渐实现,以此作为人居环境改善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