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0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以多年生花叶鹅掌柴(Schefflera odorata cv.Variegata)成年植株为试验材料,选择同一植株上的3种颜色叶片,分别为全绿叶(whole green leaf,WGL)、花叶(variegated leaf,VL)和黄叶(whole yellow leaf,WYL),测定其光合色素含量、光响应曲线...  相似文献   
62.
以西洋杜鹃(Rhododendron hybridum)叶片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材料,用引物UBC880(序列为GGA GAG GAG AGG AGA)研究了PCR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及退火温度对该种植物ISSR扩增结果的影响.确立了可用于西洋杜鹃ISSR-PCR 分析的最适宜的PCR反应体系:20μL PCR反应体积中...  相似文献   
63.
在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清洁区选取4种竹子样品,连续两季对其竹叶进行Cl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竹类植物叶片Cl含量较高,各竹种之间Cl含量差异显著;不同季节同种竹种之间Cl含量存在差异,且均表现为秋季Cl含量高于冬季。竹类植物对于Cl的吸收作用较强,可作为氯污染区的绿化植物。  相似文献   
64.
不同栽植密度对太子参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几种不同密度种植方式对太子参产量及活性成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子参在一定程度上密度越大产量越高,但过密种植反而使产量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太子参的水分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总体上,种植密度小的处理其灰分含量高,密度大的处理灰分含量低;多糖含量变化总体上种植密度越小含量越高;在株行距8 cm×15 cm和株行距12 cm×10 cm 2个栽植水平上,总皂苷含量最高,密度最大的株行距8 cm×10cm和密度较小的株行距16 cm×15 cm的栽植方式,总皂苷含量最低,株行距12 cm×10 cm栽植方式的总皂苷含量为16 cm×15 cm栽植方式的总皂苷含量的1.95倍,说明适宜的栽种密度有利于总皂苷的积累。为使太子参产量和活性成分达到最大,建议太子参的种植密度为8 cm×15 cm或12 cm×10 cm。  相似文献   
65.
九节茶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九节茶叶片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材料,对影响ISSR-PCR扩增效果的一些因素,诸如dNTPs浓度、TaqDNA聚合酶用量、引物用量、模板DNA用量、退火温度以及循环次数等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结果表明:20μL ISSR反应体系含10×PCR Buffer、0.4 mmol.L-1dNTPs、2 UTaqDNA聚合酶、0.6μmol.μL-1引物、5 ng模板DNA;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2 min,94℃变性30 s,44.8℃退火30 s,72℃延伸1 min,35个循环,最后于72℃延伸7 min,置4℃保存.应用该ISSR体系对10份九节茶种质进行了扩增,证实了该体系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沿海沙地不同林地土壤碳氮储量。[方法]以福建东山沿海地区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各林地不同土层采用剖面法调查和测量各土层全碳、全氮含量,并进行分布格局研究。[结果]同一树种全氮、全碳储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少,不同林地土壤碳储量均集中在0~30 cm厚土层中;4种林地土壤碳氮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木麻黄、桉树、湿地松、竹子。[结论]木麻黄相比其他3个树种在沿海沙地具有更好的碳氮储存能力。  相似文献   
67.
2012年在福建明溪县胡坊镇选取4种厚朴林分进行调查,对平均木采用树干解析法取样,对凹叶厚朴与杉木、绿竹和油茶混交及其纯林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凹叶厚朴混交林胸径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第3年)比纯林早1 a,树高连年生长量(第2年)早3 a,材积连年生长量(第8~9年)早3 a,在前10 a混交林的胸径、树高、材积平均生长量(平均值分别约为1.23 cm、1.42 m、0.0037 m3)始终比纯林(分别约为0.81 cm、1.00 m、0.0027 m3)大;且3种混交林直径、树高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一致,但数值存在差异:厚杉>厚竹>厚油混交林,说明凹叶厚朴与杉木混交能很好地促进凹叶厚朴的生长,混交效果最好,其次为凹叶厚朴绿竹混交林,再次为凹叶厚朴油茶混交林,最差的为凹叶厚朴纯林。  相似文献   
68.
[目的]深入了解福建柏种质资源现状,为其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检索加以分析。[结果](1)福建柏种源地分布广泛,中国26个、越南2个、老挝1个,国内主要分布在南部省份;(2)福建柏种群水平结构呈集群分布,垂直结构优势随着树龄增长呈"高—低—高"变化;(3)窄冠福建柏为仅有已报道的福建柏天然变型,福建柏表型变异集中体现在球果上且遗传变异系数大,地源间和家系间遗传多样性丰富;(4)营建优良无性系初级种子园,有利于福建柏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5)福建柏不仅具有材用价值,还在景观、生态、药用和化工方面有较高价值。[结论]福建柏种质资源分布广、优良无性系种类丰富且利用价值高,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目前资源保护力度较弱、保护和保存方式较为单一,应在加大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9.
以2年生花吊丝竹的扦插苗为研究材料,对2种方法(TCA/酚提结合法和PEG法)提取的蛋白质的2-DE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EG法的5个组分的条带差异明显,全蛋白得到了有效分离,在F3中富集到了2条高丰度蛋白带;2种方法的2-DE图谱的均一性分析发现,PEG法中F3富集了高丰度蛋白,提高了2-DE中蛋白质的检测率和分辨率,PEG法中F1-F5共检测的蛋白总数超过了1700个,但是相邻组存在一定的重叠率,而TCA丙酮/酚提结合法只检测到约571个蛋白点,5个组与NF平均有439个蛋白点匹配,达到77.9%以上;质谱鉴定了5种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5种蛋白是糖酵解、糖异生和ATP合成的重要辅酶.2种方法的比较发现,PEG法能够将花吊丝竹叶片全蛋白中高丰度蛋白单一富集在16%的组分中,从而显著提高了2-DE的分辨率,再通过质谱技术能够检测到更多的影响生物体生长发育的低丰度蛋白,所以PEG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且较为理想的蛋白质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70.
高节竹和刺黑竹的光合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节竹和刺黑竹都属于观赏竹,选择适宜的生存环境条件,有助于充分发挥其观赏价值和生产价值,为园林绿化提供更多的竹种选择。通过对观赏竹高节竹和刺黑竹的光合特性测定及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高节竹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气孔导度都随着光照度的增强而增大,到达一定的峰值后逐渐平稳下降,光合曲线整体上高于刺黑竹,胞间CO_2浓度(C_i)曲线随着光照度的增大而下降,与光合速率曲线相反,刺黑竹的水分利用率(WUE)较高节竹高。高节竹的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高于刺黑竹。综合分析得出,高节竹对光照和水分的要求较高,适于生长在水分充足、光照强的环境条件下;刺黑竹对光照和水分的要求相对较低,可以种植在少水和光照较弱的背阴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