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1篇
林业   239篇
农学   73篇
基础科学   57篇
  93篇
综合类   388篇
农作物   81篇
水产渔业   65篇
畜牧兽医   456篇
园艺   81篇
植物保护   4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8篇
  1960年   7篇
  1959年   19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16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1.
一、前言金属污染土壤这一社会公害虽已进行了各种调查研究,但因判断对人体影响这一重要问题为时已晚,故而现状令人不够满意。对已污染的耕地土壤所实施的治理对策,投入的费用又极其巨大,因此我想应从医学角度明确这些重金属对人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2.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 ,分析和探讨了三个水平的土壤水分条件对分蘖期和成熟期收获的旱稻(OryzasativaL .)生物量累积、水分利用率 (WUE)、植株不同部位的碳同位素识别值 (CID)的影响 ,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分条件包括 :饱和含水量 (W1 )、饱和含水量的 70 %(W2 )、饱和含水量的 4 0 %(W3)。结果表明当土壤水分条件从W1降低到W2时 ,分蘖期收获的生物量降低 4 5 %左右 ,成熟期收获的生物量降低 1 6 %~ 1 9%;而当从W1降低到W3时 ,分蘖期收获的生物量降低 73%左右 ,成熟期收获的生物量降低 5 5 %~ 5 7%。然而 ,根据地上部干重计算而来的WUE(WUE 地上部 )和根据全株干重计算而来的WUE(WUE 全株 )则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增加 ,其增幅在分蘖期为 0 .0 7~ 0 .2 8gkg-1 ,在成熟期为 0 .0 7~ 0 .4 5gkg-1 。植株的CID值变幅为 1 7.0~ 2 0 .6 ,但植株不同部位间差别显著 ,分蘖期收获的样品CID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 :根 <最近完全伸展叶 <叶芽 <茎秆 ;而成熟期收获的样品CID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 :籽粒 <根 <茎秆 <旗叶。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 ,植株所有部位的CID值亦显著减小。叶部的CID值与WUE 地上部(和WUE 全株 )之间呈一致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3.
<正>岭常沟小流域系黄河流域丹河水系上游一级支流,总面积1.4km~2,属土石山区,80%的坡度在25度以上。海拔高程1260m,温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平均175天,年均降雨量664.9mm,总的特点是:全年气温凉爽,日照少,有效积温低,生长期短,雨量分布不均,变化幅度较大,经常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洪水成灾,秋季阴雨连绵,冬季干冷少雪。  相似文献   
114.
115.
鸟与人类     
<正> 鸟类从生存的第一天起就伴随着人类,并给人类带来利益。但是,在现代人类的生活中,鸟类的作用是如此地增大,以致它同人类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因此今天的鸟类学,随着向正统的方向发展,特征性地出现了与首先要解决实际问题有关的一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6.
117.
118.
鲭鱼鱼肉中组胺菌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组氨酸肉汤培养液,对鲭鱼鱼肉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筛选,然后通过生物化学和形态学实验,进而对组胺生成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2株组胺菌,菌种I在5~25℃的培养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组胺生成量逐渐增加,在25℃组胺生成量最高,约2700mg/kg。菌种Ⅱ在20℃组胺生成量最高,约为2000mg/kg。依据2种组胺菌的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分离菌可能分别属于摩尔摩根氏菌、嗜水性气单胞菌属。  相似文献   
119.
为了使网式过滤器在工程应用中既保持滤网良好渗透率又提高滤网拦截率,该研究通过试验,分析了5种不同入口压强(0.02、0.04、0.06、0.08、0.10 MPa)、7种滤网孔径(125、150、180、210、250、300和350μm)及其与砂粒中值粒径的关系对过滤器拦截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滤网孔径与砂粒中值粒径...  相似文献   
120.
麦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影响以及秸秆还田如何施肥是农业生产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为了明确豆麦轮作麦秆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该文依托黑河市长期定位实验站,采用裂区试验方法,主处理为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副处理为低、中、高不同施肥水平,试验于1980年开始,轮作模式先后为麦-豆-麦和麦-豆轮作模式,通过连续38 a(1980—2018年)调查,探明麦豆轮作条件下麦秸还田及不同施肥水平对作物产量影响。结果得出:麦秸还田后种植大豆、小麦,多年产量与不还田比差异不显著(P0.05);连续施肥效果,大豆中肥区比低肥区增产7.42%~10.81%,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小麦高肥区比低肥区增产14.52%~19.33%,差异极显著(P 0.01);麦秸还田大豆增产效果,还田前期(1~6季)大豆平均产量比不还田增产5.91%,后期(7~16季)平均增产7.52%,麦秸还田小麦增产效果,还田前期(1~5季)和后期(6~16季)平均增产0.31%、0.22%,后期增产频率高;麦秆隔年还田显著增加速效钾含量,施肥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碳、氮、磷含量,但长期高肥易导致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