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河南省各地区采集的各种植物上的锈菌标本约 1 50余份 ,经初步鉴定 ,共有锈菌 2 0个属 ,1 1 8种 ,寄生于 1 30种植物上。其中省内新记录属 3个 :即拟三孢锈菌属 (TriphragmiopsisNaum)、串孢锈菌属 (FrommeaArth)和夏孢锈菌属 (UredoPers) ;国内新记录种 3种 :桑锈菌构树变种 (Ae cidiummoriBarcl.var.broussonetia)。臭椿鞘锈菌 (Coleosporiumsp .)和扁担木层锈菌 (Phakopso rasp .) ;省内新记录种 2 4种 :即鞘锈菌 (Coleospo … 相似文献
32.
研究结果表明:花椒苗猝倒病病原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nm solani(mart.)App.et Wollenw.]。该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35℃,最适pH值为5.2~7.2;分生孢子在马铃薯蔗糖液和蛋白胨液中萌发率较高。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50%的退菌特WP抑制率最高(90%以上),其次是质量分数为50%多菌灵WP,50%博菌丹WP和高锰酸钾。 相似文献
33.
郁金香灰霉病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结果证明:郁金香灰霉病的病原是郁金香葡萄孢〔Botrytistulipar(Lib.)Lind.〕;病菌生长及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和25℃;在相对湿度100%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菌丝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等多种碳源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菌落形态略有差异,其中以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最快;该菌一般只危害郁金香,但在室内人工接种条件下,还侵染番茄、黄瓜、西葫芦等。 相似文献
34.
泡桐丛枝病诱导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测定了根接和皮接诱导处理后泡桐苗木及5a生幼树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总活性。结果表明,根接和皮接诱导处理的泡桐苗木和5a生幼树3种酶总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泡桐幼树丛枝病发病率诱导处理后3种酶活性的变化与泡桐幼的抗病能力有相关性,根接诱导后的3种酶总活性最高,幼树发病率和感病指数都为零;皮接诱导后3种酶活性次之,幼树发病率为4.7%,感病指数为1.47; 相似文献
35.
36.
37.
以柠檬酸、乙二胺为原料,采用水热反应合成了氮掺杂的碳点,系统研究不同pH条件下碳点在光照时的荧光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碳点的荧光强度会逐渐降低,在pH为9.0的溶液中比pH为5.0和7.4的溶液中下降速率更快。在此基础上,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拉曼光谱探讨了碳点在光照后荧光猝灭机制,发现光照会破坏碳点的共轭π电子结构,从而使其荧光产生猝灭,而溶液中的溶解氧对碳点的光稳定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去丛灵”治疗泡桐丛枝病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河南省已栽植泡桐4亿株,由于缺少检疫和防治措施,使丛枝病日趋严重。据调查,4—6年生泡桐,病株率达70%以上,全省因丛枝病危害,每年少生长相木约23万立方米,损失约三千余万元。当前防治泡桐丛枝病多采取修除病枝和选用无病种根等措施,尚难控制丛枝病的蔓延。为了寻求有效的药疗措施,1983—1986年,用研制 相似文献
39.
研究结果表明:山茱萸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3—28℃,致死温度在50—55℃之间,在相对湿度100%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5—6.需要的营养以1%蛋白胨液和查彼氏培养液为好,单糖、双糖和多糖作为炭源都能很好地被病菌利用,以在甘露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荧光灯和黑光灯照射对孢子萌发有影响,紫外光对分生孢子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分生孢子离体寿命为3—4天.用纸碟抑菌圈法对15种农药进行了毒力测定,以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和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最好,多菌灵次之,代森锌的抑菌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