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73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探讨黎蒴(Castanopsis fissa)与菌根食药用菌的共生效应,利用7个菌根食药用菌菌种对黎蒴幼苗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48周后,接种粗柄白磨9006菌株、黑孢块菌9004菌株、红根须腹菌9480菌株、黄硬皮马勃0207菌株和彩色豆马勃0003菌株的黎蒴苗高与未接种植株相比增幅大于等于10.48%;黄硬皮马勃0207菌株苗高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P<0.05);红根须腹菌9480菌株生物量表现最优,其次为黄硬皮马勃0207、彩色豆马勃0003和黑孢块菌9004菌株;黎蒴对7个菌根食药用菌种的菌根感染率均在82.6%以上.华南地区珍稀野生菌正红菇0204菌株和鳞盖红菇0005菌株对黎蒴苗高生长促进不明显,但总生物量优于未接种处理,以正红菇0204菌株最优.综合比较,红根须腹菌9480菌株接种黎蒴苗可建立显著促进黎蒴苗期生长的高效共生体,而0204菌株接种黎蒴苗木是营造黎蒴食用菌林的理想菌株.  相似文献   
72.
火力楠和刨花润楠接种AM菌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5个AM菌根真菌接种乡土阔叶树种火力楠和刨花润楠苗木,种植4个月后观测AM菌根菌对两种树种生长和保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树种接种AM菌对其树高生长和保存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火力楠的菌根效应较刨花润楠显著,苏格兰球囊霉90036菌株、地表球囊霉9004菌株和木薯球囊霉3008菌株适用于火力楠小苗接种,而刨花润楠有待筛选更适合该树种的优良菌种或菌株。  相似文献   
73.
采用苗圃试验对25个木麻黄无性系苗期的苗高、地径、保存率和叶绿素总量4个生长性状进行比较,然后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苗期选择筛选出5个较适应贫瘠土壤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山地木麻黄种源间抗风性、生长及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山地木麻黄的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7个山地木麻黄种源为试验材料,于造林后2、5、7 a时测定山地木麻黄种源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等数量性状,并于造林后7 a时调查主干分叉习性(AP)、主干通直度(SFS)、侧枝密度(DPB)、侧枝直径(TPB)、绿色小枝长度(LDB)、侧枝分枝角(APB)、侧枝长度(LPB)等形质性状以及抗风性(RES),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揭示其遗传变异规律。应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山地木麻黄种源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造林后2、5、7 a时,27个山地木麻黄种源间保存率和抗风性差异显著(P0.05);对造林后7 a时保存率较高的18个种源进一步分析显示,上述3个年份各种源间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等生长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7 a时,TPB、APB、LDB、AP和SFS等形质性状在种源间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明显高于形质性状,二者分别受中度或中度偏下和低度遗传控制;随着林龄的增长,树高的遗传变异系数变化不大,而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1.89%~12.30%、11.67%~13.67%、30.20%~38.11%;7 a时,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为3.84×10~(-5)%~5.56%。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树高作为山地木麻黄早期选择性状较适宜。[结论]依据坐标综合评定法,筛选出17877、19489和19490等3个优良种源,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75.
7年生短枝木麻黄优良无性系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海南2个试验点上各含17个无性系的短枝木麻黄无性系为试验材料,进行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等6个性状的方差分析,并估算出6个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遗传力及指数选择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无性系和地点的交互作用除了主干分叉习性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性状在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著(p0.001)。当不考虑无性系和地点互作时,无性系间不同性状的重复力均较高,为0.35 0.85,其中,树高重复力最高,主干分叉习性最低。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之间的表型及遗传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6.5%、4.8%、10.9%、3.7%、1.5%和8.1%,筛选可获得明显的遗传增益。通过Smith-Hazel指数选择并按20%的入选率,选育出编号17、21和20三个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76.
对海南省临高县的15个细枝木麻黄种源试验中的6个性状的遗传分析表明,4年生种源间除保存率外各生长和形态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生长表现最好种源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比所有种源的平均值分别增加了27.6%、44.3%、184.1%、13.0%、15.2%和25.5%。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这6个性状的遗传力较高,介于0.54-0.91之间,说明各性状的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所致,具有较强的遗传选择潜力。按20%的入选率,利用Smith-Hazel指数选择法进行选择,入选种源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和主干通直度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是21.7%、25.9%、76.6%、2.8%和10.7%,共有3个种源C11、C08和C20被选择为综合性状优良的种源,可作为下一步杂交育种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77.
我国木麻黄科植物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麻黄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林木种质资源,其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在木麻黄遗传改良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文章从引种和种源试验、无性繁殖和无性系育林、抗性育种、共生微生物研究、营养遗传改良研究、材性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等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木麻黄遗传改良研究中应重点加强的几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78.
植物组织培养是研究植物生长和分化规律的重要手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培养外植体再生器官或植株的技术,可以在不受植株体其它部分干扰下研究被培养部分生长和分化的规律,并可以利用各种培养条件影响它们的发育进程.而植物花粉培养在单倍体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植物花粉培养研究进展,系统的介绍了花粉培养的意义、影响花粉培养效率的诸多因素及当前花粉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79.
接种菌根菌的木麻黄种源/家系苗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苗圃和温室中分别研究了菌根菌接种对23个短枝木麻黄种源和10个山地木麻黄家系生长的影响,并筛选出优良菌根菌—木麻黄基因型组合体。试验表明,苗圃中接种菌根菌对短枝木麻黄种源苗高和地径的改善程度不同,效果与种源有密切关系,筛选出了一些优良"菌根菌—木麻黄种源"组合体,23个种源中18357种源的接种效果最好,其次为18143,18122和18121种源;在温室中,参试家系所有性状在接种处理间、家系间、家系×菌种互作间均有极显著差异。接种菌根菌明显改善了木麻黄苗对磷(P)的吸收量,幼苗枝叶的P吸收量都为相应对照值的1 3~2 7倍,且菌根菌 家系组合体对土壤中P的吸收能力不同,有利于P吸收的组合有C9216 家系7和家系8、E4100 家系6、7和8。用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和P吸收量等因素对30个参试菌根菌 家系组合进行综合评价,选出13个优良组合:C9216 家系8、E4100 家系6、C9216 家系3、C9216 家系7、E4100 家系8、E4100 家系1、E4100 家系5、E9216 家系7、C9216 家系5、E4100 家系4、E4100 家系2、C9216 家系6和C9216 家系10,这些组合均好于未接种处理的家系3的综合评价值,其中家系5、6、7、8对2种菌根菌组合效果都比较理想,而家系3、1、2、10只与2种菌根菌中的一种构成良好的组合。试验证明外生菌根菌接种在木麻  相似文献   
80.
采用CTAB法改良技术提取木麻黄基因组DNA,在提取液中加入2%β-巯基乙醇防氧化和2%的PVP去除酚类等物质,获得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以满足AFLP对模板DNA高质量的要求;采用分步酶切和连接后,进行预扩和选扩,摸索建立和优化了木麻黄AFLP分析体系,探讨了木麻黄AFLP分析的影响因素;从64对AFLP核心引物组中筛选出了8对适合木麻黄分析的引物组合.同时探讨了AFLP技术在木麻黄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