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高效制备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获得与传统提取方式相比更加环保且活性优良的提取方法。【方法】以黑果腺肋花楸果为原料,以ABTS+·和OH·清除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双水相法萃取黑果腺肋花楸抗氧化成分的工艺,以VC为阳性对照,分别测定了黑果腺肋花楸提取物对OH·、ABTS+·和DPPH·清除率的IC50值,并分析提取物中多酚、黄酮、花青素与抗氧化的相关性。【结果】黑果腺肋花楸抗氧化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1 g/mL,硫酸铵质量浓度0.31 g/mL,乙醇体积分数43%,超声功率510 W,超声时间50 min;此时提取物对2种自由基平均清除率为(59.36±0.80)%,其中OH·清除率为(51.77±0.97)%,ABTS+·清除率为(65.20±1.43)%,较单一双水相法和常规醇提法均有显著提升。在此条件下,黑果腺肋花楸提取物得率为(12.67±0.43)%。提取物中多酚、黄酮、花青素含量分别达到了...  相似文献   
2.
以刺五加茎叶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醇提法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提取,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乙醇浓度对其得率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30 g/ml,超声功率240w,提取时间50min,乙醇浓度85%,在此条件下提取物DPPH清除率为72.35%。此外,将最佳条件下获得的刺五加茎、叶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分别测定其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NO2-离子和还原能力,并与抗氧化剂V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刺五加茎叶提取物具有体外抗氧化功效,同浓度条件下,抗氧化剂Vc的清除率远远大于刺五加叶和茎提取物,刺五加不同部位醇溶性有效成分对自由基清除能力:叶茎。  相似文献   
3.
半仿生法提取细叶小檗总生物碱及抑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通过对细叶小檗果实中生物碱的研究,为细叶小檗的有效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本实验以细叶小檗总生物碱提取量和抑菌圈直径为考察指标,用10%、20%、30%、40%、50%、60%、70%的乙醇作为溶剂提取细叶小檗中的总生物碱,得出27%乙醇为较好的提取溶剂。以27%乙醇为提取溶剂,进行液料比、温度和超声时间的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最速上升试验以及中心复合实验响应面设计建立数学模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含量27%(V/V)、液料比32mL/g、温度52℃、超声功率800W,提取液的pH值为2.2时,对应提取时间为50min;提取液的pH值为7.6时,对应提取时间为25min;提取液的pH值为8.5时,对应提取时间为25min。在此条件下,细叶小檗中总生物碱的提取量为(16.24±0.54)mg/g,比单一超声波辅助法的提取量提高了1.31倍;抑菌圈直径为(91.21±0.37)mm。结论采用超声波辅助半仿生法比单一采用超声波法对细叶小檗中总生物碱的提取效果更好,提取量提高了1.31倍;抑菌效果提高了1.07倍。相比较国内目前对于小檗属植物小檗碱的平均提取量(16.6±0.6)mg/g相接近,在抑菌活性上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大豆磷脂营养片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扼要的阐述了大豆磷脂的营养作用,讨论了以粉末状磷脂为主要原料,加工大豆磷脂片的最佳生产工艺及最佳配方,并以此制订产品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模拟不同烹饪温度处理后的红松籽油为材料,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和理化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烹饪温度预处理后的红松籽油通过气相质谱(GC-MS)联用测定脂肪酸组分。根据国标测定热处理前后的红松籽油理化性质。利用SPSS 19.0软件对不同温度处理后红松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红松籽油的羰基价和酸值显著上升(P < 0.05),过氧化值先升高后降低,180 ℃达到最大值9.79 mmol/kg,碘值和皂化值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31.78%、22.86%。高温加热后红松籽油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出现显著变化,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亚油酸和皮诺敛酸含量下降,而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随烹饪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加热过程中共生成5种新的脂肪酸(9t-C18∶1(反式油酸)、(9c,11t)-C18∶2、(10t,12c)-C18∶2、14-甲基-C16∶0、10c-C17∶1)。对不同温度处理后红松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2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3.80%、10.43%。结论升高温度会降低红松籽油品质和改变脂肪酸组成。低温热处理时,红松籽油的理化指标及其脂肪酸不发生显著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红松籽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桑叶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其自由基清除能力,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活性抑制作用进行研究,旨在获得充分保持桑叶黄酮活性的新型制备方法,为桑叶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超声波–半仿生法提取桑叶黄酮,考察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功率4个因素对桑叶黄酮得率和DPPH·以及OH·的平均清除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桑叶黄酮提取工艺,评价桑叶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结果】桑叶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0 mL/g、提取总时间97 min(3个阶段的时间比例为1∶2∶2)、超声温度49℃、超声功率400 W,黄酮得率为(38.23±0.42) mg/g,自由基平均清除率为(57.04±0.97)%。桑叶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抑制的IC50值为(1.081±0.130) g/L和(1.204±0.190) g/L。超声波–半仿生法比单一超声波法提取桑叶黄酮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强,比单一半仿生法提取桑叶黄酮的得率高。【结论】采用超声波辅助半仿生法提取的桑叶黄酮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且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红松种鳞多酚对癌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红松多酚提取液对人骨髓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H-SY5Y、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人皮肤癌细胞株A375、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这5种常见的肿瘤细胞进行试验,采用MTT法检测体外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红松多酚提取物对SH-SY5Y、HepG2、SKOV3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而对A549、A375均有抑制效果.[结论]在红松多酚提取液固形物含量为0.4 mg/ml时,其对A549细胞抑制效果最佳,在该浓度下,红松多酚提取液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抑制率可达到55%.  相似文献   
8.
符群 《大豆科技》2008,(4):36-38
肉制品生产需要添加多种埔料成分,包括调味类、发色类、品质改良类、抗氧化类等。大豆分离蛋白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大宗辅料,辅料的作用并非单纯叠加,而是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制品状态。选择了肉制品中普遍添加的脂肪、葡萄糖酸内酯、单甘酯成分,以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特性和感官状态为指标,考察了三种成分对大豆分离蛋白的影响,为肉制品辅料的应用提供一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以"苏玉29"玉米籽粒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MeJA)(0.1、0.5、1.0、5.0μmol/L)对玉米籽粒进行浸种处理,研究各处理对玉米籽粒萌发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在MeJA浓度为0.5μmol/L时,玉米籽粒发芽率和芽长达到最大值;各浓度MeJA处理均可有效促进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增加;随着MeJA浓度的增大,还原糖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淀粉含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此外,MeJA处理可有效增强玉米籽粒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鸡树条荚蒾果多酚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IR)模型的改善作用,以评价其降血糖活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高浓度胰岛素诱导,建立体外IR模型,并进行模型稳定性(细胞活性法)及可靠性(Z因子法)评估。试验设空白组、IR模型组、阳性对照(二甲双胍)组和荚蒾果多酚组,MTT法检测细胞活性;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培养液葡萄糖含量,计算葡萄糖消 耗量;蒽酮法测定糖原含量;比色法检测细胞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葡萄糖六磷酸酶(G6PC)活性。结果10? 6 mol/L的胰岛素诱导处理HepG2细胞24 h是产生胰岛素抵抗模型的最适条件,且IR模型在12 ~ 36 h内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0.10 ~ 1.00 mg/mL 荚蒾果多酚组的葡萄糖消耗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5),24 h、0.50 mg/mL组的糖消耗量最高,为(3.49 ± 0.11)mmol/L,消耗率可达88.81%(P < 0.01)。与模型组对比,荚蒾果多酚可提高糖原的含量33.65%(P < 0.01),HK、PK活性可分别提高43.36%(P < 0.05)、48.41%(P < 0.01),对G6PC、PEPCK活性抑制率为分别为22.86%(P < 0.01)、17.33%(P < 0.05)。结论鸡树条荚蒾果多酚可提高IR- HepG2细胞的HK、PK活性,加快糖酵解,增加糖原含量;抑制G6PC、PEPCK活性,从而减少细胞内源性葡萄糖的产生。所以鸡树条荚蒾果多酚对胰岛素抵抗细胞的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