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610篇 |
免费 | 1561篇 |
国内免费 | 297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816篇 |
农学 | 1370篇 |
基础科学 | 1329篇 |
2951篇 | |
综合类 | 13382篇 |
农作物 | 1967篇 |
水产渔业 | 1172篇 |
畜牧兽医 | 4766篇 |
园艺 | 2086篇 |
植物保护 | 13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3篇 |
2023年 | 619篇 |
2022年 | 1434篇 |
2021年 | 1299篇 |
2020年 | 1239篇 |
2019年 | 1221篇 |
2018年 | 883篇 |
2017年 | 1323篇 |
2016年 | 936篇 |
2015年 | 1359篇 |
2014年 | 1427篇 |
2013年 | 1768篇 |
2012年 | 2368篇 |
2011年 | 2561篇 |
2010年 | 2304篇 |
2009年 | 1915篇 |
2008年 | 2036篇 |
2007年 | 1841篇 |
2006年 | 1500篇 |
2005年 | 1163篇 |
2004年 | 698篇 |
2003年 | 449篇 |
2002年 | 495篇 |
2001年 | 422篇 |
2000年 | 388篇 |
1999年 | 149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4篇 |
1956年 | 16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沙打旺是我国北方主要的豆科牧草和水土保持植物,害虫是其生产的限制因素之一,其中沙打旺小食心虫(Crapholita shadawana)(卷蛾科)和沙打旺黑潜蝇(Melanagromyza adsurgenis)(潜蝇科)为重要的蛀秆害虫。本研究于2004年、2005年和2006年8月或9月以及在2005年5月(返青后期)、6月(拔节期)和8月(开花初期)调查了甘肃环县4个年份(1998年、2000年、2002年和2003年)建植的沙打旺草地上此两虫的发生规律,发现其发生与年份、草地年龄和季节有关,两虫分别为害3龄以上(含3龄)和8龄以下(含8龄)沙打旺,植株被害率分别为20.0%~100.0%和52.0%~100.0%,其中2005年发生最普遍,植株被害率均为100%。虫口数量随年份变化,其中在年龄最大(1998年建植)和最小(2003年建植)的草地上,沙打旺小食心虫在2006年时的百枝虫量均显著(P<0.05)低于其他两年,而在其他年龄的草地上则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两年,3年中最高达65.8头·百枝-1(即65.8%的枝条受害,1998年建植2004年数据);沙打旺黑潜蝇在2006年时在年龄最小草地上显著(P<0.05)高于其他年份,在年龄最大草地上则显著低于(P<0.05)其他年份,3年中最高达38.8头·百枝-1(即38.8%的枝条受害,2000年建植2004年数据)。基于4个年度建植的草地在调查年份中年龄与百枝虫量的关系可知,总体上,两虫的虫口数量均随着草地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度有波动),分别于7龄和8龄时达到高峰,此后随着草地的衰退而急剧下降。在同一年份的不同生长季节,两虫均于6月开始为害(5月时未见发生),但沙打旺小食心在6月时仅出现在年龄最大草地,在各龄草地上8月的百枝虫量显著(P<0.05)高于6月,而沙打旺黑潜蝇6月时百枝虫量已达最大值,除年龄最小草地外均显著(P<0.05)高于8月。在同一枝中未发现2种害虫,也未发现2头或2头以上的同一害虫。受害枝条外观与未危害枝条无明显差异,故剖茎观察虫体、虫洞和虫粪是判别枝条是否受害的主要方法。甘肃省为此两虫的新分布省份。 相似文献
93.
利用Vero-DST细胞从死亡犬、狐狸肺、脾内分离到4株犬瘟热病毒-CDV-TM-CC、CDV-Dog-SCh、CDV-Fox-SY、CDV-Fox-WF,在Vero-DST细胞上传5代没有细胞病变,5代细胞培养物经电镜、间接免疫荧光及PCR鉴定为阳性。与本实验室保存的CDV-Monkey-BJ进行基因测序,并对与致病相关的F蛋白、V蛋白进行分析,F蛋白分析5株毒具有6个潜在N-末端糖基化位点,与强毒株同源性在92%~99.7%,与疫苗株不高于93.3%,在F1亚基内有7个特有氨基酸位点,这可能与其对灵长类致病有关。V蛋白分析表明,其与强毒株同源性在94%~99.7%之间,而与疫苗株不高于93.3%,CDV-Monkey-BJ C272R突变使其Zn结合能力丧失。试验结果显示,所有分离株均为强毒株,不同宿主毒株序列存在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4.
在向海洪泛区湿地以不同淹水频率划分垂直河道方向的5个典型样区(常年淹水洪泛区、一年一遇洪泛区、五年一遇洪泛区、十年一遇洪泛区和百年一遇洪泛区),应用通气法在芦苇生长季,分别于7,9和11月对各样地土壤氨挥发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9月土壤氨挥发速率最高,11月次之,7月土壤氨挥发速率最低,且差异显著,7,9,11月实验期土壤氨挥发平均速率分别为0.175,1.155,0.651 mg/(m2·h);7月不同淹水频率的样地间氨挥发速率无显著差异,9月沿淹水频率增加方向土壤氨挥发速率呈现“U”型,即淹水频率最低和最高的样地土壤氨挥发速率高,五年一遇洪泛区湿地土壤氨挥发速率最低,11月的变化趋势则与9月相反,五年一遇和一年一遇洪泛区湿地土壤氨挥发速率较其他样点略高;此外,放牧等干扰明显加剧了土壤氨挥发。 相似文献
95.
为了选育出优质、高产、低香豆素的白花草木樨新品种,在前期完成第一次轮回选择的基础上,开展了25份白花草木樨半同胞家系的第二次轮回选择,在甘肃省榆中县和临泽县进行产量、品质、香豆素含量等农艺性状评价。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半同胞家系间株高、干重、纤维、香豆素含量等性状具有显著的基因型变异(P<0.05),且干重、株高、茎粗等性状在两地点间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P<0.05),根据基因型方差预测干重与株高的遗传增益增加百分比分别为4.3%和2.6%。相关性分析表明,茎粗与干重、株高有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粗蛋白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反映出各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和25份半同胞家系在各性状上的表现,聚类分析将25份家系分为4个组,其中第4组具有较高的干重、粗蛋白和最低的香豆素含量。通过对25份半同胞家系的第二次评价将为白花草木樨新品系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6.
试验旨在探讨哈萨克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多态性与布鲁氏菌病的相关性。使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方法对231只哈萨克羊血清进行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参考GenBank中绵羊iNOS基因序列,针对其第6、7、8外显子及其邻近内含子片段设计引物,利用PCR-SSCP技术和DNA测序技术对231只哈萨克羊的iNOS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分析其SNPs与哈萨克羊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7只哈萨克羊为布鲁氏菌感染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9.00%。在哈萨克羊iNOS基因的外显子6和8片段上未检测到多态位点,在外显子7片段上检测出F7-T18054C和F7-C18084T 2个多态位点,在F7-T18054C多态位点上检测到3种基因型(TC、TT、CC),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别是C型和CT型,其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660和0.446。在F7-C18084T多态位点上检测到2种基因型(CT、CC),优势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别是C和CC型,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946和0.892。F7-C18084T属于低度多态(PIC<0.25),F7-T18054C属于中度多态(0.25 < PIC < 0.5)。相关性分析表明,F7-T18054C和F7-C18084T多态位点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无显著相关性(P>0.05)。试验结果表明,哈萨克羊iNOS基因F7-T18054C和F7-C18084T多态位点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7.
试验旨在研究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TLR2)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中国美利奴羊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的相关性。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NCBI上公布的绵羊TLR2基因序列进行比对,选出多态位点丰富的片段进行扩增,运用PCR-SSCP的方法对206个中国美利奴布鲁氏菌病阴性样本和80个中国美利奴羊布鲁氏菌病阳性样本进行TLR2基因的多态性检测,然后对不同等位基因的PCR产物进行测序,确定该基因的多态性位点,经卡方检验分析每个SNP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多态性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的相关性,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RNA二级结构及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结果表明,在279 bp的序列中共检测到3个SNPs,分别为:C1731T、G1737C和G1749T,均未引起对应氨基酸的改变,属于无义突变。这些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突变位点均能引起RNA二级结构和最小自由能的改变,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均未改变。由此得出,中国美利奴羊TLR2基因的3个SNPs位点(C1731T、G1737C和G1749T)与中国美利奴羊布鲁氏菌病易感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8.
99.
复种饲料油菜对麦茬耕层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与施氮量条件下,复种饲料油菜对麦茬耕层(0~15 cm)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麦收后复种饲料油菜能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PHA)、纤维素酶(CEL)和脲酶(URA)的活性,与休闲熟化地(CK)比较,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32.15%,35.61%,78.66%和127.36%。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与复种饲料油菜的播种量和施氮量有关,随播种量的增加土壤CAT、CEL和URA活性表现为逐渐递增态势,而土壤APHA表现为先增后减,播种量为11.5 kg/hm2时,APHA活性可达0.7888mg/g。在油菜生长的苗期,土壤APHA、CEL和URA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CAT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呈单峰曲线;在生长后期(收获期),低氮量有利于土壤APHA活性的增加,中氮量有利于土壤CAT和CEL活性的增加,高氮量有利于URA活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