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应用^Zn示踪技术,研究了微量元素锌在植物-土壤中的吸收转移及再利用。结果表明:无机态^Zn施入不同类型的土壤(正常土和缺锌土)后,植物(玉米)对^Zn的吸收利用率差异极显著,分别为2.04%和2.74%,有88.84%^65Zn残留于土壤和8.77%65Zn淋失。残留于土壤中的^65Zn只有0.14%被下茬作作物(大麦)再利用,而大部分则不被根系吸收利用。本文对微量元素锌肥的安全使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2,4D、KT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形成、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小麦新品种川农 17、12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 ,结果表明 :2mg/L 2 ,4 D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 ,5mg/LKT有利于植株再生 (两品种植株再生率分别为 73 6 3% ,89 4 7% )。高浓度 2 ,4 D(4~ 8mg/L)虽不影响成愈率 ,但抑制植株再生。这种抑制作用能被KT拮抗。而KT的这种拮抗作用在 2mg/L 2 ,4 D条件下不能体现。 相似文献
4.
异源转座子存在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选用130对小麦SSR引物对从5个小麦-黑麦易位系中选取的56个单株进行PCR扩增,中国春,绵阳11和黑麦作为对照。结果发现122-2A和636-2A引物对在小麦和黑麦间产生多态性。122-2A引物在黑麦中产生2个黑麦特异条带,一个条带大小为190bp,另一个为330bp。在56个单株中有4个单株产生相应的黑麦特异带。这可能是黑麦中1个可移动因子(异源转座子)导入了小麦所致。并且结合许多病理学、进化生物学及其遗传学的证据对异源转座子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类受体蛋白激酶RLKs激酶域响应病原相关分子PAMPs信号强度的差异,本研究将拟南芥FLS2的胞外域(NT)与6种不同RLKs的激酶域(KD)组合为重组RLKs(rRLKs),构建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并通过拟南芥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的方法,将rRLKs/FLS2、35S::GUS(内参)和FRK1::Luciferase(响应报告载体)共转化到拟南芥fls2突变体叶肉原生质体细胞中;后经flg22处理后,通过对萤光素酶(Luciferase)和葡糖苷酸酶(GUS)活性的定量分析和比较,鉴定不同RLKs激酶区域信号传导的强度。结果表明:1)FLS2、EFR、PEPR1和RLK7的激酶域可明显激活抗病响应报告基因FRK1的表达,对植物抗病反应起正调控作用;FLS2和EFR的激酶域信号传导能力最强,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PEPR1和RLK7激酶域的信号传导能力稍弱,其信号传导强度分别是FLS2的57.13%和32.92%,与FLS2差异显著(P0.05);2)CERK1和NIK1的激酶域对FRK1的上调作用不明显,其信号传导强度分别仅有FLS2的9.76%和7.88%,和FLS2NT(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PSKR1激酶域引起FRK1表达下调,对PTI起负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RLK家族的抗病响应作用机理,并为人工构建更高效的rRLK蛋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同小麦成熟胚对愈伤组织形成及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了解决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过程中脱分化较为困难的问题,对2001-2003年不同时期收获及不同保存条件下的小麦品种川农17、川农12号成熟胚分别在六种诱导培养基中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2002年成熟胚形成愈伤组织的能力和萌发能力高于2001年的成熟胚;2003年4月27日与5月13日收获的两批成熟胚(包括在室温26 2℃和低温4℃下存放)在形成愈伤组织及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2003年5月13日收获的成熟胚在诱导培养基中直接萌发成苗的能力更强。4℃存放虽然促进早期(4月27日)收获的成熟胚在诱导培养基中直接萌发成苗,但对各时期收获的成熟胚形成愈伤组织的能力没有影响;高浓度2,4-D(6 mg/L和8 mg/L)抑制胚萌发,但KT(0.5 mg/L)可以促进胚萌发。 相似文献
7.
为了从光系统活性探讨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生长的调节作用,通过石英砂盆栽试验,设置对照(CK)、5μmol·L-1褪黑素处理、25μmol·L-1褪黑素处理、100μmol·L-1褪黑素处理、干旱胁迫处理、5μmol·L-1褪黑素+干旱胁迫处理、25μmol·L-1褪黑素+干旱胁迫处理及100μmol·L-1褪黑素+干旱胁迫处理,分析了根施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生理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小麦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地上部生物量及光合效率,抑制了植株的生长,而干旱胁迫下25μmol·L-1褪黑素处理最为显著地增加了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地上部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并显著提高了小麦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荧光、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远红光适应下的最大P700改变量、光系统I(PSⅠ)的实际光能转换效率及PSⅠ供体侧限制引起的非光化学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相反,CO... 相似文献
8.
9.
微量元素锌在土壤-植物-动物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转移与利用 Ⅰ.微量元素锌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转移与再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5Zn 示踪技术,研究了微量元素锌在植物- 土壤中的吸收转移及再利用。结果表明:无机态65Zn 施入不同类型的土壤(正常土和缺锌土) 后,植物( 玉米) 对65Zn 的吸收利用率差异极显著,分别为2-04 % 和2-74 % ,有88-84 % 65Zn 残留于土壤和8-77 % 65Zn 淋失。残留于土壤中的65Zn 只有0-14 % 被下茬作物(大麦) 再利用,而大部分则不被根系吸收利用。本文对微量元素锌肥的安全使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四川小麦遗传材料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加快小麦抗性亲本的选配,培育具有持久抗性的小麦新品种,根据大多数已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所编码蛋白产物的NBS—LRR(核苷酸结合位点和富舍亮氨酸区域,Nueleotide binding site—leucine rich repeat)和ST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Thr Kinase)保守结构域,合成24条简并引物,对四川省主要利用的82份小麦育种抗性亲本材料进行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筛选出多态性高的三对引物组合:Ptokin1N/Ptokin1N,cer31/XLRRINV2、AS3/S2,进一步扩增,共获得123条带,其中54条带具有多态性,多态率达43.9%。UPGMA分析把82份材料分为两大类,其中LB0485、C866—1、R116、R185为Ⅰ类,其余78份材料为Ⅱ类;Ⅱ类材料在遗传距离0.397处又分为Ⅱ-1和Ⅱ-2两个亚类。分析结果表明:(1)82份小麦供试材料间存在丰富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与相应的抗性鉴定结果基本吻合;(2)国外引进的抗性材料与四川省广泛使用的小麦育种亲本材料的抗性背景不同,两者之问能够很好地区分开来;(3)R系材料具有广泛的抗性遗传基础,在大多数类群中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