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植物保护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曾义雄1980年发表了巨须螨科(Cunaxidae Thor,1902)的一个新属Lapicunaxa,但属以上的分类地位一直未确定。根据J.Den Heyer(1980)的新分类系统和作者的研究认为,该属似应上升为亚科,定名为叠板巨须螨亚科La-picunaxinae。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在中国发现的根螨属5个种进行记述。并提供了检索系。其中3种为中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3.
外激素可用于监测昆虫种群或通过大量诱捕、干扰交尾等技术直接控制某些害虫种类。在地中海地区 ,通过“海外发展署科学联盟”成员国工作的主要事例阐明了用各种方法使用外激素保护作物这一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四川地区分属于4个亚科6个属的巨须螨8种。其中3种为作者1987年发表的新种,3种及1种的雄性为中国新记录。所有标本保存于西南农业大学植保系。  相似文献   
5.
普拉螨属二新种记述(真螨目:巨须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1985年在四川北碚采到一些巨须螨,经过鉴别、鉴定,发现普拉螨属(Pulaeus Den Heyer,1980)的二新种,分别命名为长须普拉螨Pulaeus longignathos和重庆普拉螨Pulaeus chongqingensis。  相似文献   
6.
鼹鼠跗线螨(Tarsonemus talpae Schaarschmidt)近年来在四川水稻区域严重发生,在田间常伴随水稻褐鞘症蔓延,螨量高峰出现在水稻孕穗期以后。通过抽取田间褐鞘稻株作列联表分析,证实该螨的活动确与褐鞘症的发生有联带关系。将螨体进行分离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体表及附肢可携带和传播稻叶鞘腐败病菌(Sarocladium oryzae)。在隔离控制条件下用螨和这种病菌对水稻作接螨、接菌、接螨接菌和不接四种处理,结果显示接螨接菌与单接菌二处理症状表现最早最普遍,但症状的发展和严重程度以前者更甚。因此本文提出,四川的水稻褐鞘症系由叶鞘腐败病菌为主要诱因,鼹鼠跗线螨在其中起着传播病菌而加剧症状表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东方真叶螨(Eutetranychus orienta-lis)是为害扁豆(Dolichos labab L.)并引起相当大损失的主要害虫之一,而且经常发生。以前,Elmore(1944)曾推荐用硫磺粉防治这一害虫,但很快就证实这种处理效果不好。Wilcox 和 Howland(1957)用许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对在中国发现的根螨属5个种进行记述,并提供了检索表。其中3种(康定根螨、水仙根螨和大蒜根螨)为中国首次记述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J.Den Heyer (1980)的巨须螨科(Cunaxidae)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桔硬瘤螨亚科(Orangescirulinae)和桔硬瘤螨属(Orangescirula),并把叠板巨须螨属(Lapicunaxa)上升为叠板巨须螨亚科(Lapicunaxinae),还将印度巨须螨属(Indocunaxa)归入硬瘤螨亚科(Scirulinae).至此,该科共有7亚科,6族18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