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12个酯酶型的16株白僵菌进行了毒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酯酶型株系对松毛虫的毒力差异显著,LT50可相差数倍;同一酯酶型株系经不同寄主转移后,其毒力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如从松灰象甲上分离出的不同酯酶型的2株白僵菌[MGS980404-21(酯酶型05),MGS980510-06(酯酶型06)]和人工释放的酯酶型02菌株Bb13毒力都很高,而从松灰象甲分离出的与释放菌株属同一酯酶型的另一个菌株MGS980507-34,毒力虽然很低,但却是林间最常见的流行菌株.上述结果理解为白僵菌在林间的宿存,尤其是它在松毛虫低虫口状态下能在林间长期宿存不绝的原因,以及对于从林间采集筛选高毒菌株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球孢白僵菌所致马尾松毛虫种群自然流行病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皖东明光县紫阳林场马尾松毛虫种群暴发的球孢白僵菌自然流行病流行区和非流行区僵虫数量的调查表明,2006年流行区的僵虫密度一周年后由32.6头/m^2急剧下降为0.8头/ m^2;而4个对照区(非流行区)中有3个区僵虫密度显著性上升,上升幅度36.8%~178.1%。2006年5月,流行区空气中和土壤中的球孢白僵菌带菌量在1个月内由6.1cfu/皿迅速降到2.3efu/皿,而非流行区空气中和土壤中的带茵量则在低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翌年5月非流行区空气中和土壤中的带菌量均保持相对稳定,且都远高于流行区。这表明流行区松毛虫发病程度有所减弱和发病率有所下降,从流行病变为地方病;而非流行区发病程度有所增强,发病率有所下降;原流行区迅速转为非流行区,而部分非流行区则逐渐转为流行区。这种动态变化典型地反映了昆虫自然流行病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5.
研究蜡蚧轮枝孢不同菌株酯酶同工酶的产生水平与其对桃蚜毒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产酶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显著性,而且产酶水平的高低与其对桃蚜若虫毒力的变化表现出了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其中靠近阳极的主酶带与菌株毒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金龟子绿僵菌无纺布菌剂与引诱剂结合使用防治短角幽天牛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方式应用金龟子绿僵菌无纺布菌剂与引诱剂结合防治短角幽天牛.在诱捕器中接触无纺布菌条的天牛(处理3)感染率达70.0%,而罩笼试验表明,处理1和处理2通过气传分生孢子的扩散所造成的感染率达35.0%以上,均与对照差异显著.将各处理诱捕回收的天牛在室内饲养,接触过菌条的处理3侵染率达63.3%,而处理1和处理2天牛的感染率分别为48.7%和53.1%,均与对照差异显著.结果显示了绿僵菌无纺布菌条与引诱剂结合防治短角幽天牛具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将1株释放菌株Bb13以及111株皖南宣城放菌区从僵虫、空气和土壤中分离获得的土著球孢白僵菌菌株进行配对培养,了解彼此间的营养亲和性.结果表明,112个菌株分属于9个营养亲和群,VCG1由36个菌株组成,VCG2由23个菌株组成,VCG3由25个菌株组成,VCG4由16个菌株组成,VCG5由8个菌株组成,VCG6、VCG7、VCG8和VCG9均只包含1个菌株.其中111株土著菌株中有35株与Bb13是亲和的,亲和比例为31.53%,有76株与Bb13不亲和,不亲和比例为68.47%.这些结果揭示了马尾松林生态系中球孢白僵菌具高度的种群异质性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量和频度接种式施放白僵菌的松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以不同放菌量和放菌频度进行接种式施放球孢白僵菌的12个样地中马尾松林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进行了为期1周年的系统调查。以生物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R和优势度指数D做为属性,探讨不同放菌量和放菌频度对林间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与松毛虫持续控制的关系,从生物多样性角度来确定最佳放菌方案。 相似文献
9.
10.
2006年4月下旬发现皖东明光县紫阳林场马尾松毛虫种群中暴发球孢白僵菌自然流行病。根据踏查确定了流行中心区,其僵虫密度远高于周围未流行区域;但中心区僵虫密度不同,最低不到1头/m^2,最高达39头/m^2,形成许多小型流行中心。据此断定,高密度的越冬马尾松毛虫种群呈聚集分布,有利于发病和流行中心的形成。根据僵虫虫龄结构,4~5龄幼虫占僵虫总数93.4%,3龄居中,6龄最少;根据僵虫分布部位,69.8%幼虫死于林冠下,30.2%死于树皮裂缝。由此推断,流行病始于越冬期,而流行高峰始于4月中旬之前。流行区松毛虫的体长和对照区无显著差异,但雌雄比远高于对照区,而产卵量则显著低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