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线性回归、Daniel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长汀地区1965-2013年的气温及降水变化趋势,并选取屏南地区做对比研究,解释长汀地区气象因子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采用这3种方法进行气温、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长汀地区1965—2013年气温呈增长趋势,且增长显著;1965—1989年降水量处于持续减少状态,从1990年开始增加,2000年以后增加趋势趋于缓慢.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长汀地区在2005年发生气温突变,2005年以后气温呈上升趋势,并于2008年达到显著增加水平;而对照地区屏南的气温突变发生在1994年,并在2000年以后气温呈显著上升状态.表明整体上长汀地区的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地区(屏南)相近,但存在突变点提前或滞后的现象.说明人为因素对当地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进而影响了当地的温度和降水等区域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2.
茶园土壤微生物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梁慧玲  董尚胜 《茶叶》2001,27(4):3-5
对茶园土壤中茶树根际微生物区系及组成、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茶园土壤中的耐酸铝细菌、茶树VA菌根,茶树有益微生物对茶树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茶园土壤微生物的利用六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反映了茶园土壤微生物种群与数量在根际周围的分布,与茶树品种、树龄、生育周期的关系,对土壤耐酸铝、固氮、抗病原菌效果的影响。与土壤肥力、矿质元素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和茶园微生物有效利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干桂花窨制陈化龙井过程中的挥发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高温蒸制可以改善茶叶的陈味,提高茶坯的含水量,利于花茶窨制,而常温吸湿干燥下的花茶品质好于低温烘干的花茶。  相似文献   
4.
高纯度茶色素产品的化学组成与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屠幼英  梁慧玲  杨贤强  陈利燕 《茶叶》2002,28(4):191-193
用高压液相色谱同步分析测定了用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生化反应器生产的茶色素产品的茶黄素和儿茶素的含量和组成。产品的茶黄素总量为78.94%,其中TF5.89%、TF3G14.54%、TF3’G11.17%、TFDG47.34%。产品中残留的儿茶素为13.83%,其余7.23%为茶红素等成分。  相似文献   
5.
植物分子标记技术原理及其在茶树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梁慧玲  梁月荣 《茶叶》2003,29(4):191-194
本简述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任意引物PCR(Abitray Primer-PCR,APPCR)微卫星(microsatellite)或称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简单重复间序列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TS)技术和割裂扩增多态性(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CAPS)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等植物分子标记技术原理,综述了该技术在茶树分类学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品种鉴定和亲缘关系鉴定、构建茶树的遗传图谱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6.
叶温的变化影响着茶叶内含物的热化学转化,决定着茶叶色泽、香气和滋味的形成。本研究利用K型热电偶监测龙井茶炒制过程中叶温及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茶叶炒制过程中叶温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茶叶下锅炒制3 min,温度从40 ℃快速上升至58 ℃;第二阶段,时长6 min,温度持续缓慢上升至70 ℃;第三阶段,时长2 min,温度快速上升至80 ℃。2)叶片含水量与叶温变化相反,变化曲线呈反向S型,可分为平台期(50 ℃以内,含水量下降缓慢)、快速失水期(50~70 ℃,含水量急剧下降)和缓慢失水期(70 ℃以上,含水量降速随温度的上升而变缓)3个阶段。3)快速失水期为茶叶塑形关键点,缓慢失水期可以作为干燥适度的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7.
杉树木质纤维素对酯型儿茶素类选择性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杉木屑为原料制备木质纤维素,采用静态吸附、蒸馏水和80%乙醇分段洗脱等实验,研究其对茶儿茶素类及咖啡因选择性吸附作用.结果表明,木质纤维素对茶叶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类(酯型儿茶素类)的吸附量明显大于咖啡因,经木质纤维素吸附后,大部分的咖啡因保留在溶液中,只有少量被木质纤维素吸附,达到初步脱咖啡因的效果;吸附的木质纤维素经水和80%乙醇分段洗脱,水洗脱液中咖啡因、酯型儿茶素类分别与儿茶素类总量的比例为0.08,0.36;而80%乙醇洗脱液中上述比例分别为0.02,1,通过分段洗脱可以进一步脱除咖啡因,得到脱咖啡因的高酯型儿茶素类产品.  相似文献   
8.
梁慧玲  张伟  王晶 《中国茶叶》2009,31(7):19-21
将木质纤维素用0.1mol/L氢氧化钠分别处理0~13天,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比较碱处理时间对茶多酚粗品中茶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的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是否经过碱处理,木质纤维素对茶几茶素类和咖啡碱都有一定的吸附能力;(2)未经碱处理的木质纤维素对总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的吸附量显著低于经碱处理过的木质纤维素;(3)处理0—2天内,吸附量随时间延长显著增强;2-13天,总儿茶素类吸附量差异不显著,咖啡碱吸附量则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略有增加,8~13天(除11天)显著高于0~4天的处理。用碱处理7天后的木质纤维素吸附茶多酚粗品,经水和60%乙醇分步洗脱可得到高酯型儿茶素类产品。  相似文献   
9.
从韩国和中国市场收集的炒青绿茶样品,通过感官品质审评、化学成分和茶汤色差分析,比较两国绿茶的品质特点和化学成分含量差异。结果显示,两国炒青绿茶的感官品质无显著差异;韩国市场销售的炒青绿茶样含水量和咖啡因含量低于中国绿茶,而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高于中国绿茶。韩国绿茶样品汤明度高于中国绿茶,但色度比中国绿茶样品低。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茶具的水温在10分钟内玻璃杯〉紫砂壶〉瓷盖碗。且水温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0-2分钟这一时间段,水温都急剧下降,降幅瓷盖碗〉紫砂壶〉玻璃杯:2-4分钟,水温下降趋缓,降幅玻璃杯〉瓷盖碗〉紫砂壶:4—10分钟,水温下降处于较平稳的状态,降幅玻璃杯〉瓷盖碗〉紫砂壶。研究还发现,用紫砂壶、瓷盖碗和玻璃杯泡茶,茶汤中的儿茶素类和咖啡碱差异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