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农田林网半带更新的气象效应及其对小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半带更新后的林网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防护效益的永续性。这种更新方式在生产实践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林带对农田小麦叶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用红外测温仪对林带前、后的小麦叶温进行对此观测后,得到如下结论:1.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林带具有一种“致冷”作用,它使林带保护下的农田小麦叶温偏低;2.林带迫使气流结构改变,而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是形成林带前、后叶温不同的主要原因;3.林带前、后叶温之间的差值,在干热风强度超过一定限度后,有随干热风强度的继续增强而减小的趋势;4.从小麦拔节到完熟,林后日间平均叶温比林前低1.3℃,总积温少49.5℃,大约相当2天左右积累温度的总和,林后小麦成熟期比林前推迟2—3天。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林业的结构与模式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文章概述了中国农林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结构及其建立应遵循的原则,并从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的4个方面对中国农林业的结构问题进行了分析。作者根据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传统和种植习惯,将中国的农林业划分成5种系统类型,同时根据中国农林业的结构特点和气候带类型,分别给出了适宜热带、亚热带、暖温带等多种典型模式及配置。 相似文献
4.
5.
6.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陆地森林植被约占70%左右,总面积为76亿公顷,森林生物总量达1648×10~9吨,占陆地生态系统生物总量的90%以上.这时的原始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阶段,农林处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中,农业生产比较稳定.耕垦出现后,原始农业发展到经验农业阶段,为扩大耕种面积,平原森林大量毁于农田,随着森林植波的消失,平原出现大量极不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地冲击着这些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而且愈垦愈烈.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学者就不断呼吁,平原林业的毁灭,会带来大自然报复的危害,但因人口增长的压力和社会的发展,无法使平原林业得到恢复,直至近十多年来,随着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态平衡的认识和国内外实现现代农业带来的教训,才逐渐认识到平原造林在建设生态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在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抗逆性方面的重要作用.至此,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把林业和农业的关系,划分为森林主宰人类(即 相似文献
7.
8.
甲烷(CH_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约占20%,在主要温室气体中占第二位。目前在对流层浓度约为1.75mL·m~(-3),并以每年0.9%的速率在增长。甲烷排放的主要人为源是煤矿、天然气和石油生产,肠发酵、稻田、生物质燃烧、垃圾、动物粪便及日用污水处理等。因此,控制温室效应气体 CH_4的排放是目前对付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对稻田甲烷排放的测定与排放总量的估算已做了不少工作,但对农林复合系 相似文献
9.
10.
本研究指出,农林复合系统中由于林木的存在,其固定 CO_2的能力是单一的农业系统的1.6~2.1倍,与同面积的农作物比,林木 CO_2年固定量是农作物的2.2倍。与之相应的野外实测结果也表明,农林复合系统大气中 CO_2浓度平均比单一的农业系统低5.5~9.5mL·m~(-3)。研究认为,在农区积极发展农林业,因地制宜地建立农林复合系统,重视林木在固定 CO_2中的作用,是抑制大气中 CO_2过快增长,调控大气中 CO_2含量,保护碳循环稳定、平衡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