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牡荆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探讨牡荆提取物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活性。【方法】 以芦丁作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对牡荆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4个单因素对牡荆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确定单因素情况下最佳工艺的水平范围;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设计L9(34)正交试验,利用NaNO2-AL (NO3)3-NaOH显色法对牡荆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回归方程,通过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进行方法学考察,验证标准曲线。通过将试验所得数据代入标准曲线,比较得出牡荆总黄酮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考察其提取物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抗菌活性。【结果】 牡荆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提取温度50 ℃、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35。在此最优提取条件下,牡荆总黄酮含量最高(43.17 mg/g)。其因素影响顺序为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对牡荆总黄酮含量影响最大。最佳工艺下的牡荆提取物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7.81 μg/mL。【结论】 在乙醇浓度60%、提取温度50 ℃、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35的条件下提取的牡荆总黄酮含量最高,所制备提取物对产气荚膜梭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为生产高质量的牡荆提取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3.
为促进凉茶渣在畜牧业中的资源化利用,本研究以黑曲霉为菌种固态发酵凉茶渣,首先在单因素试验条件下考察了时间、温度、含水量、浸泡液pH、氮源和碳源对凉茶渣降解率和产物pH的影响;再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和规模化生产实际需要,以4%硫酸铵为氮源,2%葡萄糖为碳源,以降解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并通过检测超氧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评价凉茶渣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发酵前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含水量为60%,浸泡液pH为9.0,31℃发酵168 h是凉茶渣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最佳工艺条件下凉茶渣的降解率为25.23%,发酵产物pH为4.53。当凉茶渣发酵前水提液浓度为24 mg/mL时,超氧自由基清除率为43.56%,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47.06%,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0.71%;当最优条件下发酵产物水提液浓度24 mg/mL时,超氧自由基清除率为30.77%,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95.63%,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7.36%。本试验结果表明,黑曲霉是适宜的凉茶渣发酵菌种,且凉茶渣经过黑曲霉发酵后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5.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是重要人兽共患细菌性肠道病原菌,该菌抗原结构复杂,在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空肠弯曲菌感染可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其主要致病机制为黏附、侵袭、定植以及产生毒素,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后,首先通过胃酸屏障进入小肠,之后黏附并侵入肠道上皮细胞,同时释放多种毒素引起细胞毒作用。近年来对空肠弯曲菌的毒力因子检测及其致病机理研究都有了较多报道。论文针对空肠弯曲菌对人和不同动物的致病性进行总结、并对其致病机制相关的五大系统进行分类及对其防治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好地防治空肠弯曲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肠道微生物被称为动物的“隐藏免疫器官”,不仅能参与宿主代谢还能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作者主要介绍了培养组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意义、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微生物时各自的优、缺点。培养组学是基于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培养条件进行微生物培养,再辅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建立的一种新型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该方法将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优点融为一体。该方法在挖掘“新微生物”的研究中,具有发现、找到并获得的优势;在微生物的研究中可定制分离目标菌株进行验证,并能通过丰富注释清楚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组。此外,分析了培养组学分别在家禽肠道、猪肠道、反刍动物肠道等动物肠道的研究应用现状,提出了环境条件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如人类接触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同物种不同性别肠道菌群的差异,以期为培养组学在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运用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鸡肉低温储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丰富,风味独特、生产成本低等优点,相对于猪、羊、牛肉,其性价比更高,符合消费者对营养丰富食物的追求。随着消费量的逐年上升,鸡肉在流通和销售等环节中的品质和货架期备受关注。低温储藏保鲜能抑制或杀死微生物、降低酶活性和生化反应速率等,是一种有效便捷的保鲜技术,常用于鸡肉流通过程中。总结了目前评价鸡肉品质的感官、化学、物理和微生物指标情况,比较了冷藏、冰温、超冰温、冻藏四种低温储藏保鲜技术的效果及特点,并对鸡肉储藏保鲜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鸡肉品质评价等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流通储藏等环节中保持鸡肉品质、延长其货架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观察丁酸梭菌-龙眼多糖发酵液预防给药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小鼠的防治作用。3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和发酵液组,10只/组。按10 mL/kg体重的剂量标准,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无菌去离子水,发酵液组灌胃丁酸梭菌-龙眼多糖发酵液,灌胃持续7 d。第8天开始,模型组和发酵液组连续7 d自由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溶液诱导UC模型,空白组自由饮用无菌水。试验第14天,称量所有小鼠体重,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L)评分、临床评分,摘眼球采血后处死并解剖小鼠,取结肠肠段测量长度并进行组织学损伤评分,同时用甲醛固定后制作切片。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结果表明,UC模型造模成功,模型组发病症状明显。与模型组相比,发酵液组小鼠体重下降程度显著降低(P<0.05),DAL评分、临床评分、结肠缩短程度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均极显著下降(P<0.01)。发酵液组小鼠结肠组织表现出相对完整的上皮层结构及隐窝,仅有部分炎症细胞侵入上皮组织。ELISA检测结果显示,发酵液组IL-6和TNF-α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IL-10的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说明丁酸梭菌-龙眼多糖发酵液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促炎因子IL-6和TNF-α含量、提升抗炎因子IL-10含量抑制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广东省茂名地区屠宰环节猪肉中携带的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和毒力特征,为该地区食源性沙门氏菌的危害评估和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从广东省茂名地区屠宰场采集的猪肉、脾脏、肝脏样本中分离到19株沙门氏菌,采用K-B药敏纸片法检测其对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和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blaOXA-1、blaSHV)、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S、qnrB)、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dA1、aac(6′)-Ⅰb、rmtB)、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tetC)、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at1、floR)、磺胺类耐药基因(SulⅠ、SulⅡ、SulⅢ)和10种毒力基因(mogA、sseL、mgtC、bcfA、araB、spvR、spvA、spvB、spvC、spvD)的携带情况。【结果】19株沙门氏菌耐药严重,对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氟苯尼考、磺胺异噁唑的耐药率均>50%,对四环素、多西环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最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