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22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接上期)7.2采样镜检病死猪的肝脏和脾脏触片染色镜检,未见细菌。7.3分离培养取病死猪的脑、心血、肝和肺,接种于血琼脂平皿,37℃恒温箱培养24~48h,均未见细菌生长。病死猪脑组织在4℃冰箱放置5d后,再接种培养,未见细菌生长。7.4动物试验取脑组织制成1∶5乳剂,加双抗(青霉素和链霉素,每1mL溶液各加1000单位)放入冰箱过夜后,取出离心,取上清液2mL升肌肉注射家兔(体重约2kg)。观察4d无不良反应。7.5氟烷测验让6和15周龄幼猪吸3~5min混有氧气的氟烷,在麻醉的全程中,氟烷的浓度始终保…  相似文献   
2.
晚稻机收留高茬紫云英迟播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双季稻田晚稻机械收获留高茬后紫云英迟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紫云英播种技术相比,晚稻机械收获留高茬紫云英迟播显著缩短了紫云英的生育期,但其盛花期能保持与传统播种技术一致,对下茬早稻作物的种植没有影响;两种播种方法对盛花期鲜草产量、植株养分含量和养分积累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说明迟播播种能达到与传统播种一样的肥田目的;迟播对紫云英的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没有明显影响,与传统播种技术相比可节约劳动力成本约45元/hm2,且可避免传统播种方法对晚稻植株的伤害。在现代双季稻种植条件下,晚稻机械收获留高茬紫云英迟播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正(续第7期第14页)4.稻田开沟技术传统紫云英开沟是晚稻收获后择晴天,采用人工或牲畜开沟。根据晚稻收获-紫云英稻田开沟一体化新理念,研制出与水稻联合收割机配套的大型稻田绿肥开沟装置,可调节入土角度的开沟犁,效率高,每天可开沟10公顷左右,且对田间水分含量没有要求。5.紫云英种子机械化收获通过改装现有水稻联合收割机,研发出收获紫云英种子的机械,实现了稻田绿肥作物种子收获过程轻简。在大田紫云英有75%~90%的荚角变黑时,田间清沟排水使得田间含水量少于40%。选择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并且将全喂入水稻联合  相似文献   
4.
通过修建径流小区,开展了自然降雨条件下香根草生物篱对种植辣椒土壤地表径流的发生及其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氮素流失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菜地土壤种植香根草生物篱能有效地降低地表径流以及减少因地表径流引起的土壤氮素流失.在辣椒种植期间,香根草生物篱种植小区的总产流量比传统辣椒种植小区的降低了41.9%.与传统辣椒种植小区相比,香根草生物篱种植小区的地表径流中NH+4-N和NO-3-N流失量平均分别降低57.9%和59.7%,土壤侵蚀量平均降低64.5%,侵蚀土壤的氮流失量平均降低64.8%,试验结果还显示,降雨强度与地表径流量、地表径流NH+4-N、地表径流NO-3-N、地表径流全N流失量、土壤侵蚀量和侵蚀土壤N流失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这一结果说明降雨强度影响水土流失和土壤氮素流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化肥氮钾用量减少条件下不同比例紫云英与普通化肥尿素或控释尿素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钾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南方双季稻种植区制定科学减肥增效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连续 6 年定位田间小区试验,除对照不施肥外,试验的其他 5 个处理早稻施肥量均为 N 150 kg/hm2、P2O5 75 kg/hm2、K2O 120 kg/hm2,氮素以尿素、控释尿素、紫云英按处理比例配合和施用。分析了双季稻产量,植株氮、钾养分吸收积累、利用效率及土壤氮、钾养分含量。 【结果】 与 (CF100) 处理相比,早稻翻压紫云英鲜草 17145 kg/hm2 时,早、晚稻均减施氮 40%、减施钾 21% 条件下,氮肥采用尿素处理 (CF60 + A40) 或控释尿素处理 (CRU60 + A40) 以及早稻翻压紫云英鲜草 25715 kg/hm2,早、晚稻均减施 60% 氮、32% 钾条件下,氮肥采用控释尿素处理 (CRU40 + A60) 有利于早晚稻及全年产量的提高,其中以 CRU60 + A40 处理增产效果最佳。CF60 + A40 和 CRU60 + A40 处理早晚稻的稻谷、稻草和植株氮素及钾素积累量均较 CF100 提高,其中 CRU60 + A40 处理提高效果最明显。紫云英与尿素或控释尿素配施提高了早晚稻氮、钾养分利用效率,CF60 + A40、CF40 + A60、CRU60 + A40 和 CRU40 + A60 处理的氮肥和钾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和钾肥农学效率以及氮肥和钾肥偏生产力均高于 CF100 处理。在紫云英替代和肥料等量施用条件下,施用控释尿素处理比施用尿素处理有利于提高养分利用效率。6 年 12 季水稻种植后,紫云英与尿素或控释尿素配施处理的土壤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较 CF100 处理有所提高。 【结论】 综合考虑作物产量效应、养分高效利用及土壤肥力维持,在该区域双季稻种植体系中早稻可用紫云英替代 40% 氮肥、20% 钾肥,晚稻减施 40% 氮肥、20% 钾肥,氮肥品种采用控释尿素或尿素均可,采用控释尿素有进一步提高早稻紫云英的替代比例和晚稻氮钾肥减施比例潜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紫云英与稻草不同利用模式在化肥减量条件下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差异,为合理利用有机物料调控土壤肥力提供参考。采用湖南省南县连续5年(2011—2015年)大田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减量施肥下洞庭湖地区紫潮泥双季稻田0-20cm表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对紫云英与稻草不同利用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单施化肥(F100)TOC、MBC、DOC、EOC和LFOC的含量均有显著上升,增幅分别为12.2%,19.5%,18.6%,11.3%和100.9%。化肥减量20%条件下紫云英与稻草利用模式更有助于有机碳组分的积累,其中晚稻留高桩还田冬种紫云英(F80+HR+A)处理效果最为突出,与CK相比,增幅分别为18.3%,47.2%,24.1%,20.0%和204.0%。减量施肥下紫云英单独利用相比稻草单独还田更益于MBC、DOC与EOC的积累,增幅分别为9.8%,4.0%和0.6%,土壤LFOC则相反,下降了34.8%。敏感指数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中LFOC对土壤质量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MBC,二者可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状况的良好指标。F80+HR+A各有机碳组分敏感性均显著高于F100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综上所述,化肥减量条件下不同紫云英与稻草利用模式对紫潮泥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稻草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含量,紫云英的利用则有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积累,而紫云英与稻草协同利用模式,尤其是晚稻留高桩还田冬种紫云英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脉动器是挤奶机上的关键部件,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挤奶机的性能。目前,国内用户使用的挤奶机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其脉动器绝大多数的是气动双脉动器,只有少量的是电动双脉动器和气动单脉动器。单脉动器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水稻联合收割机收获紫云英种子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了机械收种和人工收种两种方法的种子产量、劳动效率、收割成本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传统人工收种方法相比,机械收种降低了紫云英种子的损失率,比人工收种产量增加了92.7 kg/hm2,增幅为16.3%;提高了劳动效率,一台收割机一天收获的紫云英种子数量相当于18~20人一天的收种量;节约了紫云英留种生产的劳动成本,提高了紫云英种子生产的经济效益,采用机械收获紫云英种子比人工收种直接降低劳动成本2 175~3 000元/hm2,增加经济收入3 307~4 099元/hm2。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缓解南方稻区紫云英种子的短缺问题以及加快紫云英绿肥作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目前南方双季稻区适用型紫云英品种缺乏的现状,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选育出了适于在双季稻区种植利用的紫云英新品种湘紫2号。[方法]通过开展多点田间品种比较试验和示范,了解湘紫2号的生长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湘紫2号在湖南双季稻区种植表现出极早花、适产、养分含量高、抗性好、耐迟播、适应性广等优点。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及早开沟,科学施肥,施用磷钾肥以小肥换大肥,注意防治病虫害,适时翻沤。[结论]湘紫2号的推广应用对解决原有紫云英品种与双季稻种植上季节不相匹配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紫云英生产、培肥地力和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绿肥对稻田土壤质量和水稻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绿肥对水稻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以及绿肥对土壤生产力的调节等方面,总结了绿肥对水稻土壤质量和水稻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