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校牧场饲养的六号乳用山羊,雌性,年龄九个月,体重17公斤,营养中等,该羊一贯健康状况良好,未患过任何疾病。不幸于1957年12月4日晚突然倒毙,翌日才为饲养员发觉,当即报告我校兽医进行诊断,尸体体态正常,户僵强直,左腹膨胀,毛很松乱,肛门略有半干湿的粪污一小块,地板有被骚爬痕迹,估计该羊死前曾作剧烈挣扎。据了解:于十二月四日正午喂饲一次, 相似文献
2.
自从1952年 Farell 等第一次报道在美国俄亥俄州——农场暴发“猪急性弓形体病”之后,世界一些国家相继报道了猪弓形体病的发生、调查研究情况。我国1959年于恩庶等首先在猪体分离到弓形体虫株。当时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当时已有一些省份出现“不明高热病猪”的情况,亦没有考虑到猪弓形体病。直至1977年上海畜牧兽医研究所首先从不明高热病猪分离出弓形体,证明为猪弓形体病的暴发流行,才引起人们的注 相似文献
3.
牛锥虫病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病原为伊氏锥虫(Trypanosomaevansi)。该病普遍流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目前对本病的诊断主要是以检出虫体为依据,但对慢性或复发的病牛,往往难于检出虫体,致使确诊困难。补体结合试验虽是特异 相似文献
4.
弓形体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其病原为龚地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1955年我国于恩庶等首先由兔及猫体内分离到弓形体。1964年谢天华在江西报告了我国首例人弓形体病。1980年我们在广东省阳江县病猪分离到弓形体株。1981—1987年我们应用病原学和血清学方法对11个县市进行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为阐明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了解库区水质现状,于2021年7月(夏)、11月(秋)、2022年1月(冬)和3月(春)调查了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理化指标。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75属129种,以绿藻门为主;浮游动物(轮虫和浮游甲壳动物)23属31种,以轮虫为主。浮游生物的优势物种主要为链形小环藻(Cyclotella catenate)、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guga)、湖泊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limnetic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无节幼体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及其生物量年均值分别为1.656×107、1.75×102 ind./L和6.32、1.92 mg/L。在空间分布上,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由上游河道型库区至下游敞水区大致呈逐渐降低的特点。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PO43--P、WT、pH值和DO均对洈水水库中浮游生物群落的生态分布有重要影响,且NO3-<...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苦草型清水态养殖水深的适宜控制范围,依据池塘中苦草自然分布水深,设置全日光光强的5%(L1)、15%(L2)、25%(L3)和35%(L4)4个光强梯度组(L1为适宜光强组, L2、L3和L4为强光组),对应池塘水下深度分别为1.0~1.1、0.6~0.8、0.4~0.6和0.3~0.4倍透明度,研究自然光照周期和强度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生长、抗氧化和净化能力。结果显示:自然光照周期下,苦草总生物量随光照强度增强(5%~35%全日光范围)而显著增加,叶片长度最大值出现在L2组;L2、L3和L4组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低于L1组;水中溶解氧(DO)含量和pH值L3和L4组显著高于L1组,而叶绿素a(Chl a)含量相反;各组铵态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质量浓度分别在3、2周内快速下降到较低水平(分别<0.30、<0.02 mg/L);除L1组外,其他组硝态氮(NO3--N)、总氮(TN)质量浓度随时间以不同速率持续下降,直至试验结束(分别<2.50、<3.00 mg/L),一定程度与光照强度呈负相关;L3和L4组谷氨酸合成酶(Fd-GOGA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L1和L2组;各组对正磷酸盐(PO43--P)和总磷(TP)去除率均达80%以上,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苦草型清水态养殖水位宜控制在苦草上方约0.3~0.6倍透明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近日,由首都绿化办和北京市总工会共同主办的"认养一棵古树,保护一片绿色,传承一段历史"——2013年古树名木认养推进活动现场会在北京朝阳区日坛公园举行。本次活动旨在宣传认养企业、家庭、个人强烈的环境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关注首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引领社 相似文献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