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
3.
4.
直接从沙漠土壤中提取混合微生物DNA,利用Illuminamiseq测序平台,对16S r DNA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1荒漠植被土壤微生物数量很少,生物活性极弱,DNA提取难度大;2沙漠植被土壤细菌多样性丰富,所有测得细菌分属到23个门和316个属,其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新种,部分测得代表新属和种的序列提交Gen Bank,获得序列号(KT984242~KT984249);3不同沙漠土壤样品微生物群落有相似性,但也有较明显的差异,其差异与土壤理化因子等因素有关:如土壤含水量与酸杆菌和变形菌的分布相关;相对于空地,梭梭和柽柳群落土壤独有的迷踪菌门(Elusimicrobia)与固氮菌密切相关;梭梭的土壤环境p H明显高于柽柳土壤环境这决定了它们不同的优势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大小不能反映微生物量的种类多少,但可以反映微生物数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5.
6.
7.
用12个甜菜品系(种)估算了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变,遗传力,相关系,遗传进度及相关遗传进度,结果表明:褐斑病发病级数的遗传力最大,其次为根产量;相对遗传进度以根产量为最大,其次为褐斑病发病级数;根形率与褐斑病发病级数的遗传相关系数达0.01显水准,与根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达0.05显著水准,褐斑病发病级数与根产量间的遗体相关系数亦达到极显著水准;根产量对褐斑病发病级数的相关遗传进度最大,其次为根形率; 相似文献
8.
樱桃砧木抗寒性鉴定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采用电导法和恢复生长法对Gisela5、Gisela6(Prunuscerasus×Pcanescens)、Colt(P.avium×P.pseudocerasus)和山樱桃(P.serrulata)的抗寒性进行了初步鉴定。并研究了枝条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樱桃砧木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Gisela5抗寒性最强,在深度休眠时能耐-32.5℃的低温,Colt抗寒性最差。-20~-40℃低温处理后,不同砧木枝条内脯氨酸的绝对含量和SOD活力均发生明显变化。抗寒性最强的Gisela5脯氨酸绝对含量变化最稳定,不同砧木枝条内脯氨酸绝对含量与抗寒性并不存在相关关系;Gisela5、Gisela6和山樱桃的SOD活力变化趋势先升后降,Colt的SOD活力从-20℃以后总的趋势是下降的,SOD活力与砧木的抗寒性关系密切,可以作为衡量砧木抗寒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近20a渭干河绿洲土壤盐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盐分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是了解水盐运移规律的关键,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近20 a渭干河绿洲土壤盐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2年、2012年0~20 cm、0~100 cm土壤盐分呈现强变异性,且均呈现中等空间自相关性,空间相关距离分别为27.95 km和6.23 km。土壤盐分含量高的区域集中在渭干河绿洲的东南和西南的局部地区,同时呈现出表聚现象,土壤盐渍化由绿洲内部向外部转移,由中上部向下部转移。与1992年相比,2012年表层盐分减少,中度、重度、盐渍化土地的面积分别减少了422.7、818.19、1 489.38 km2,非盐渍化土地的面积增加了1 579.65 km2,轻度盐渍化土地的面积增加了1 150.61 km2,总体上土壤盐渍化趋势向好,表明绿洲环境质量趋良。 相似文献
10.
基于像元二分法的沙地植被景观格局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关系研究是目前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目标和研究热点,而沙漠化是一种典型的景观演化过程。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为研究区,选择近40 a(1977-2010年)间不同年降水量梯度的代表年份(1977年、1990年、2001年和2010年),利用Landsat MSS/TM/ETM+遥感数据对沙地植被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7-2010年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沙地植被呈现恢复—退化—恢复交替变化趋势,总体处于恢复趋势中;景观水平上沙地植被破碎化程度处于增加趋势,景观异质性增强,斑块形状趋于复杂;类型水平上不同盖度沙地植被破碎化程度呈不同趋势波动,总体呈盖度相对高的植被破碎化程度增加,而盖度相对低的植被破碎化程度降低的趋势。1977-2010年间,沙地植被斑块重心在西南-东北方向交替呈现,重心轨迹形成"Z"形。总体来看,植被斑块由沙漠西南缘向沙漠腹地东北方向扩张。年降水量波动与沙地植被盖度演化方向、景观破碎化程度、不同盖度沙地植被比例、不同盖度沙地植被破碎化程度、不同盖度沙地植被斑块重心迁移方向均具有密切关系,即干旱区沙地植被景观格局演化特征与年降水波动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