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野外调查和民间走访,对高望界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野菜资源进行调查与统计,提出该区野菜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初步调查到该区种子植物野菜类共有163种(含变种),隶属54科153属,分别占湘西地区野菜科、属、种总数的42.2%、64.7%和33.6%。其中菊科、蝶形花科等7个大科的种数占总种数的40.49%。春季采食的野菜有130种,秋、夏、冬季的种数分别为48、35、10。叶菜类有128种,茎、根、种子和花类分别为44、15、15和12种;生长在路旁、草地的野菜分别占35.48%和23.23%。科的地理成分中热带性质占27.78%、温带性质占14.81%;属的地理成分中世界分布属占18.30%,温带分布属占53.60%,中国特有分布属占8.5%。小根蒜、鸭儿芹、豆腐柴是当地人们最常食用的特色野菜。根据高望界野菜植物资源的蕴藏量、开发利用价值及利用现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高望界野菜资源丰富,对其合理地开发利用有利当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撂荒为采伐迹地树种提供了更新机会,但是撂荒在用材林向天然林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尚不清楚.该文比较分析了亚热带湖南会同林区,杉木采伐迹地撂荒10年而成的次生常绿 阔叶林、杉木人工林、老龄次生常绿阔叶林,3个演替阶段的维管植物多样性差别.结果显示,撂荒过程相对于杉木人工林过程有显著更高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和Srensenia 相似性距离,但是Pielou均匀度在乔木层、林下层以及各生长习性的比较中表现相似.NMS(非度量多元标度)排序揭示不同的演替阶段,无论乔木、灌木、草本还是藤本均有明显的分组现象,从杉木林林下植被演替到老龄常绿阔叶林,β多样性是增加的.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检验了灌木、草本和藤本的物种组成单独对树种的更新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其总的联合效应促进了本地树种的更新.实验证实,撂荒所致的物种变化不单纯是α多样性的改变同时还伴随了β多样性的增加,表明撂荒可作为多样性保护及天然林重建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8.
对猛洞河河谷维管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猛洞河河谷共有维管植物129科、389属、670种(含变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16属2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116科372属644种;植物区系以热带性质为主,但温带性质明显,是一个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区系,热带成分属占54.46%,温带成分属占40.06%;特有程度较高,有中国特有属19个,中国特有种有311种,武陵山特有种37种,猛洞河特有种5个;与同地域的区系相比,猛洞河河谷是本区域内泛热带、北温带、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成分的重要分布区。与同类型的河谷区系相比,猛洞河河谷的泛热带成分低于干旱河谷,但高于干暖、干热河谷,温带成分均高于干热、干暖和干旱河谷。此外,中国特有分布属较其它类型的河谷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9.
10.
在文献和实地调查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及其与相邻区系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蕨类植物丰富,共有蕨类植物34科、77属、273种(含变种),优势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等5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蹄盖蕨属、铁角蕨属等18属,但属内分化程度较低;(2)科和属的地理成分均以热带成分为主,说明小溪与热带联系紧密,但种的地理成分以温带性质的亚热带山地成分为主,其中尤以东亚成分中的中国—喜马拉雅型占绝对优势(占小溪总种数的38.5%);(3)在相邻6个蕨类植物区系中,物种的丰富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井冈山、梵净山、壶瓶山、小溪、八大公山、猛洞河;小溪蕨类植物区系与壶瓶山、梵净山蕨类植物区系关系密切,与八大公山、井冈山蕨类植物区系关系较为密切,与猛洞河蕨类区系关系较疏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