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4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2.
为明确96份玉米杂交种对甘蔗花叶病毒(SC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差异,于2011-2015年间通过苗期人工摩擦接毒和成株期自然感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未发现高抗材料(HR);''兴达糯1号''五谷2010''2011''正德306''豫丰96-68''818''临早杂1号''正德305''甘农963''和''金穗51216''等10份材料表现抗病(R),占供试材料的10.4%;''CN8706''甘农821''东单339''NF09''玉源209''等22份材料表现中抗(MR),占供试材料的22.9%;''宁玉524''潞玉36''陇单026''9909''龙生1号''等22份材料表现感病(S),占供试材料的22.9%;''龙单1号''平玉8号''金518''登海605''超甜603''等42份材料表现高感(HS),占供试材料的43.8%。  相似文献   
3.
42份鲜食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鲜食玉米品种对由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玉米丝黑穗病和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引起的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性差异,于2019年通过人工接种对42份鲜食玉米进行田间抗性鉴定。对丝黑穗病的鉴定结果表明,在42份鲜食玉米品种中,未发现高抗材料;‘盛甜糯9号’和‘三禾甜加糯6号’表现抗病;‘盛彩甜3号’‘福王9号’和‘脆甜1号’3份材料表现中抗;16份材料表现感病;21份材料表现高感。对瘤黑粉病的鉴定结果表明,3份材料表现高抗,分别为‘脆甜168’‘金陇12’和‘原玉黄糯1168’;‘盛甜糯10号’和‘陇糯2号’表现中抗;9份材料表现感病;28份材料表现高感。参试材料中未发现同时兼抗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品种,由此说明,在鲜食玉米上,对黑粉类病害的抗性品种较为匮乏,需进一步加强抗性材料的筛选利用,并加快多抗组合的选育。  相似文献   
4.
5种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室内离体条件下,测定了400 g/L 氟硅唑乳油、43%戊唑醇悬浮剂、25%吡唑嘧菌酯乳油、20%丁香菌酯悬浮剂及1.6%噻霉酮水剂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毒力.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400 g/L 氟硅唑乳油、43%戊唑醇悬浮剂、25%吡唑嘧菌酯乳油的抑菌效果较好, EC50分别为0.01511μg/mL、0.03183μg/mL、0.09088μg/mL,而常用药剂20%丁香菌酯悬浮剂和1.6%噻霉酮水剂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弱, EC50分别为17.35152μg/mL 和1.99169μg/mL  相似文献   
5.
黄芪白粉病发生动态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芪白粉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在6月下旬日均温度18℃时开始发生,当7月下旬至8月日均温约20℃时快速扩散,到9月中旬日均温度低于16℃时逐渐减缓。降雨也会加剧病害发展。选用5种杀菌剂,进行了黄芪白粉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烯唑醇ME和20%丙环唑ME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达到84.53%和81.19%。25%腈菌唑EC、10%苯醚甲环唑ME和25%三唑酮W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44%、73.66%和73.63%。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甘肃省玉米茎腐病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复合种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2015年和2017年从甘肃省4个生态区采集茎腐病样本,经组织分离及鉴定,选取代表性禾谷镰孢复合种菌株114株,采用SSR和VNTR引物结合POPGENE version1.32及NTSYSpc 2.11,进行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结构,利用交配型鉴定特异引物对采自该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主要包括3种交配型,即A交配型、a交配型和Aa交配型,其比例约为8∶8∶1。24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36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34条,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8.53%。利用PopGen 32软件分析发现甘肃3个地区玉米大斑病菌间的亲缘关系更近,遗传距离均小于0.08;陇南地区与陕西省的菌株有更高的遗传相似度,为0.933 8;用NTSYS-pc软件对陇东地区的菌株聚类分析,发现ISSR类群的划分与菌株交配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说明玉米大斑病菌遗传类群和交配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菌株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燕麦(Avena sativa ) 种质抗病性差异, 2015 — 2016年对38份燕麦种质进行了人工接种坚黑穗病菌(Ustilago segetum var avenae)田间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在供试的38份燕麦种质中,17份材料对坚黑穗病表现为免疫,9份表现高抗,6份表现抗,6份表现中感,分别占供试材料的44.7%、23.7%、15.8%和15.8%。通过鉴定获得的有效抗坚黑穗病种质,可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病育种提供核心抗源。  相似文献   
9.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交配型及对甲霜灵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检测了2007—2009年在甘肃省采集分离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及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79株晚疫病菌进行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69株为A1交配型,4株为A2交配型,6株为自育型;117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敏感性检测结果为:60.68%的菌株对甲霜灵表现高抗,11.97%表现中抗,27.35%表现敏感。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国际已知含单显性抗病基因的系列品系,对采集自甘肃省马铃薯不同生态种植区的75个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45 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l.2.3.4.5.6.7.8.9.10.11 出现的频率最高,占被测菌株总数的22.67%,是甘肃省的优势生理小种;被测菌株中可克服抗性基因R4、R8 和R11 的频率在80% 以上,可克服抗性基因R8 的菌株普遍存在于各采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