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篇
农学   29篇
  1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3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早世代稳定特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9个具有早世代稳定遗传特性的水稻品系和7个栽培稻作为主体亲本杂交配组,在130个组合F2群体963个株系中,发现28个组合中出现73个稳定株系。遗传分析表明水稻早世代稳定既不是质量性状遗传也不是数量性状遗传,是按株群分离的遗传方式,出现稳定株系的组合F1群体发生了分离,F2群体中既有性状不分离的稳定株系又有孟德尔  相似文献   
2.
水稻早世代稳定株系的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育种实践表明,水稻品种间和亚种间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发生疯狂分离,纯合个体的出现一般需经7~10代,5~8年[1,2]。采用花培[3,4]和远缘杂交染色体消除技术[5,6]虽已应用于缩短作物育种时间,但仍耗时耗力。在作物如小麦、大麦、花生、水稻 [8~13]等育种实践中,偶尔会遇到杂种F2不分离的现象。吴先军等[11]提出了水稻早世代稳定现象的概念,即水稻杂交后代F3以前出现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以后世代不分离的遗传现象。由于水稻早世代稳定现象在育种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对其遗传机制和育种应用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探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水稻剑叶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本研究以水稻籼粳杂交(窄叶青8号×京系17)F1经花药培养, 产生的双单倍体(DH)群体和应用该群体已构建的分子图谱为基础。 采用QTL区间作图法对5个剑叶性状进行定位分析, 结果表明, 在DH群体中, 剑叶长、 宽、 长宽比和叶面积呈连续分布, 受微效多基因控制, 并且各性状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超亲遗传类型。 4个性状共检测出13  相似文献   
4.
利用隐性核不育性进行水稻轮回育种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1919年Hayes和Garber,1920年East 和Jones就分别提出了轮回选择的设想,并在异花授粉作物尤其是玉米的群体改良上获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高产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527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协优527是我所用协青早A与自育恢复系蜀恢527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株叶形态好,粒大穗多,具有高产、稳产、品质较优、较抗稻瘟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03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白条纹叶突变体st11是从粳稻品种Kitaake组培过程中获得的。该突变体在分蘖前叶色表现为正常,从分蘖期开始新生叶表现为白条纹直至成熟期。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的分蘖、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白条纹叶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该突变体分别与水稻02428、Jodan杂交构建了两个F2群体用于基因定位。通过集群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发现该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端粒附近,并与分子标记RM151和RM10080连锁。进一步利用更多分子标记分析F2群体,我们将该基因定位于I10和I26两个标记之间大约270kb的区间内。  相似文献   
7.
三唑磷在竹笋中的残留分析与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运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竹笋中三唑磷的残留量和消解动态,建立了三唑磷的消解动态方程。竹笋样品经乙腈匀浆、净化后,在DB-1701色谱柱中分离并采用GC-FPD分析,当添加水平为0.01~0.1 mg/kg时,竹笋中三唑磷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4.0% ~101.5%,相对标准偏差在1.6% ~18.2%之间,以3倍基线噪音作为最小检出限,得到最小检出量为5×10-12 g,最低检测浓度为 0.01 mg/kg。田间残留消解试验表明: 竹笋对三唑磷的吸收在施药后1 d达到高峰,之后缓慢下降,药后30 d接近最低检测浓度0.01 mg/kg,半衰期为3.7 d,消解到0.01 mg/kg的时间为药后30.2 d,其消解方程ct=2.738 5e-0.186 t。建议三唑磷在竹笋上的安全间隔期应大于21 d。  相似文献   
8.
D优 52 7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的集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和易繁易制于一体的超高产新组合 ,由我所自育优质不育系D62A与蜀恢 52 7配组而成。于 2 0 0 1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D优 52 7属中籼迟熟组合 ,全生育期 1 4 5~1 54d ,比汕优 63长 3~ 4d。主茎叶片 1 6~ 1 7叶 ,株高 1 1 5~ 1 2 0cm ,株型松散适中 ,茎秆粗壮。叶色较深 ,苗期繁茂性好 ,分蘖力强 ,成穗率67%~ 69% ,单株有效穗 1 0~ 1 2个 ,有效穗约2 40万 /hm2 ;穗层整齐 ,穗长 2 5.8cm ,穗平均着粒 1 65粒 ,结…  相似文献   
9.
水稻抽穗期功能叶叶型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以典型的籼粳交(春江06/台中本地1号)F1经花药培养产生的双单倍体(DH)群体为材料,考察了该群体及其双亲抽穗期功能叶的叶长、叶宽和叶倾角。结果表明,相邻功能叶的叶型特征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所考察的有关性状在DH群体中均表现连续分布,且有一定数量的超亲个体,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特征。QTL分析共检测到52个水稻抽穗期功能叶叶型有关的QTL,它们分布于除第5染色体外的其他11条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6.27%---23.30%之间。增效等位基因的聚合能明显调节不同叶位功能叶的叶型,并对其在常规稻和杂交稻的育种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1 发展优质稻的紧迫性我国是世界水稻生产与消费大国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为解决粮食不足 ,重视产量、忽视品质的现象比较突出 ,有关优质稻品种选育、栽培及稻米品质研究比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都要晚。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 ,由于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生产发展 ,全国粮食供需矛盾已经向供大于求方面转变 ,劣质稻米使生产与消费产生很大的矛盾 ,促使我国开始重视稻米品质研究。稻米品质是指在商品流通中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包括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四个方面。随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