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4篇
  1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5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抗白背飞虱新基因Wbph6(t)的定位初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应用由90个株系组成的TN1/鬼衣谷F3群体,分析了水稻抗白背飞虱新基因Wbph6 (t)与DNA标记的连锁关系。应用隐性极端群体法,将[WTBX][STBX]Wbph6[WTBZ][STBZ](t)定位于第11染色体短臂,与SSLP 标记RM167的遗传距离为21.2 cM。  相似文献   
2.
中国主栽水稻品种微卫星标记数据库的初步构建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以前期筛选的微卫星标记为基础,并在4个染色体上增加新标记,进一步检测了63个主栽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亲本,推荐了24个微卫星标记(每条染色体2个)作为水稻品种鉴别的标记;除了63个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亲本外,这24个标记还应用于检测41个主栽杂交稻组合,并确定了各个标记在试验材料中检测到的等位基因类型。通过杂交稻组合与其亲本的标记匹配性检验,确认了杂交稻母本的高真实性,提高了恢复系数据的可靠性,剔除了1个假杂交稻,建立了103个水稻材料×24个标记的主栽水稻品种微卫星标记数据库,并分析了数据库中各个标记、各组材料的多态性表现。此外,还讨论了材料真实性和典型性对数据库构建的影响,提出了水稻品种间差异判别标准的建议及其应用风险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水稻株高QTL及其与产量性状和抽穗期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株高是一个与水稻品种丰产潜力密切相关的重要性状。主效半矮秆基因背景下的水稻株高变异,一般表现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最近的研究表明,已定位的株高QTL分布于水稻的所有12条染色体,其中4个QTL已克隆。克隆研究和QTL初定位结果表明,株高QTL往往存在对产量性状和(或)抽穗期的多效作用,可利用于提高水稻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4.
水稻产量性状的QTL定位与上位性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应用 16 8个DNA标记 ,对水稻中 15 6 (高产 )×谷梅 2号 (低产 )的重组自交系 (RIL)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 ,构建了全长为 14 4 7.9cM、覆盖水稻基因组 12条染色体的连锁图。于 2 0 0 1年分单季和连作晚季两季 ,在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以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种植该群体的 30 4个株系及双亲 ,考查穗长、单株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等 6个产量构成性状。采用QTLMapper1.0 1统计软件进行QTL定位、上位性分析及其与环境 (季别 )的互作效应分析 ,共检测到产量构成性状的 30个加性主效应QTL ,分别位于除第 5、9染色体以外的 10条染色体上 ,另有 2个QTL与环境之间存在显著互作 ;还检测到 31对影响产量构成性状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QTL。在所有的上位性互作效应中 ,多数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的贡献率及效应均较小 ,没有检测到上位性互作效应与环境的显著互作  相似文献   
5.
籼稻品种遗传变异性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水稻RFLP图谱上的50个DNA探针,分析了25个水稻早、中籼品种的RFLP,其中26个能在研究材料间检测到多态性,共检测到73条多态性带。根据各品种之间的等长片段比值,分析了各品种的相似性程度。结果表明,现代早、中籼矮秆品种及其主要原始亲本的遗传背景比较单一,但广东省育成的品种的遗传背景尚较丰富,各地的稻瘟病抗源材料和抗性品种的遗传变异性则相当丰富。本文还讨论了品种抗性与遗传背景的可能联系以及籼稻品种遗传单一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育成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稻国稻1号   总被引:22,自引:11,他引:22  
国稻1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育成带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的恢复系中恢8006,再与印水型胞质不育系中9A组配的中晚兼用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参加国家南方稻区区试、江西省区试和各地试种示范,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国标3级)、抗性强(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适应性广、易于制种等特点.于2004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2004年10月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7.
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的近等基因系分解水稻产量性状QTL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杂合区间为RM587-RM402的水稻剩余杂合体(RHL)衍生群体为材料,应用SSR标记检测,筛选到杂合区间分别为RM587-RM225、RM204-RM6119和RM6119-RM402的3个单株,进一步检测其F2群体,分别获得母本纯合型材料10株、父本纯合型材料10株和杂合型材料20株。种植这3套近等基因系材料,考查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每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经应用目标区间内等位基因效应分析和交迭重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分析,分解出3个控制每穗实粒数的QTL和2个控制单株产量的QTL,这些QTL分别位于物理距离为0.66 ~ 2.49 Mb的区间中,全部表现为加性作用为主,增效等位基因除qNFGP6 1来自父本密阳46外,其余均来自母本珍汕97B。提出了构建新型遗传材料,提高水稻QTL精细定位效率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水稻幼苗对多浓度Fe2+胁迫的QTL联合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珍汕97B/密阳46的RIL作图群体,以基本营养液培养为对照(CK),设2种Fe2 (160 mg/L和240 mg/L)作为胁迫处理,以处理20 d的幼苗相对苗高(%)(处理苗高/对照苗高×100%)作为幼苗耐Fe2 胁迫程度的评价指标,进行2个环境的QTL联合检测分析.结果表明,RIL群体株系间对Fe2 胁迫反应差异较大,明显出现超亲分离.共检测到4个耐Fe2 胁迫的主效QTL,即qTFS-1-1、qTFS-3、qTFS-6和qTFS-9,分别位于第1、3、6和9染色体上,可解释14.96%的表型变异,它们与Fe2 胁迫浓度并无显著的G×E互作,表明这4个耐性基因在不同浓度Fe2 胁迫处理下,均可稳定表达.试验还检测到3对耐Fe2 胁迫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共可解释7.16%的表型变异,涉及第1、2、7、9、12等5条染色体,该3对上位性互作与Fe2 不同浓度胁迫处理也无显著G×E互作.  相似文献   
9.
用珍汕97B/密阳46构建RIL群体及其遗传图谱,采用纸培法育苗和培养,以基本营养液为对照(CK),100mg/L Mn^2+为胁迫处理,用培养20d的幼苗耐Mn^2+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耐Mn^2+胁迫的主效应和上位性效应QTL检测。结果表明,RIL群体幼苗生长受Mn^2+胁迫的抑制作用明显,株系间对其胁迫反应差异较大。试验共检测到2个与耐Mn^2+胁迫有关的主效应QTL(qRMC-5和qRMC-6—2),表型贡献率分别为6.03%和6、82%,耐Mn^2+胁迫有效基因均来自于父本密阳46。此外,还对幼苗耐Mn^2+胁迫的上位性互作进行分析,检测到5对上位性效应QTL,涉及第1、2、3、6、7、9、10等7条染色体,总表型贡献率达28.69%,表明幼苗耐Mn^2+胁迫的上位性QTL不仅普遍存在,且对耐Mn^2+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水稻穗芽的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重组自交系籼稻中-156/谷梅2号304份株系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营造高温、高湿的小气候,以“穗穗芽率”及“粒穗芽率”为指标,筛选易发生穗芽与不易发生穗芽的极端材料,比较研究重组自交系亲本与各供试株系籽粒在穗芽发生期间的生理差异。结果表明,该重组自交系母本谷梅2号比父本中-156易穗芽,在正常成熟过程中籽粒内源GA1含量水平高于中-156,ABA含量水平低于中-156;谷梅2号籽粒淀粉酶活性也高于中-156。花后15 d至完熟的籽粒灌浆期如遇高温、高湿条件,谷梅2号及易穗芽的株系籽粒内源GA1随雨日渐增,增幅高于中-156及不易穗芽的株系,同时其淀粉酶活性回升,在正常成熟过程中花后15 d后籽粒中淀粉酶活性与日渐降,但其幅度远高于父本中-156及不易穗芽的株系,这种变化可能是易穗芽的亲本与株系对高温、高湿敏感诱发穗上发芽的主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