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棉花早熟品种‘湘K27’和‘JX0010’为试验材料,以晚熟品种‘HN127’为对照,分别设置2个种植密度(2000株/(667 m2)、3000株/(667 m2))和2个播期(5月25日、6月5日),于2021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直播棉较晚熟品种SPAD值高;晚熟品种SOD活性总体高于早熟品种,晚播较早播在蕾期到花铃期时能显著提高棉花的SOD活性;从POD活性来看,早熟棉较优;从MDA含量来看,在早播和高种植密度条件下,营养生长期(蕾期)以晚熟品种表现较佳,生殖生长期(花铃期)以早熟品种‘JX0010’最优;品种极显著影响单铃质量、单株铃数和产量,且均表现为早熟品种优于晚熟品种。综合分析,早播有利于提高早熟棉产量,增加种植密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产量,但增产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棉区带状间作模式下棉花的产量形成机理,为间作模式在棉田中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设置棉花-辣椒(CCI)、棉花-菜豆(CBI)、棉花-花生(CPI)、棉花-甘薯(CSI)4种间作模式和棉花单作(MC),比较分析不同模式下棉花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并计算比较不同模式下的棉花偏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结果】CCI、CBI处理下籽棉产量分别是6 055.19 kg·hm-2和6 495.81 kg·hm-2,较MC分别增加2.36%和9.81%,主要是因为这2种模式下棉花单株成铃数较MC分别增加1.61%和11.21%。而CPI、CSI处理下棉花单株成铃数、铃重分别比MC降低2.18%、8.98%和2.59%、5.60%。盛铃期,各间作模式的棉花叶面积指数表现为CBI>CCI>CPI>MC>CSI,其中CCI和CBI处理较MC的棉花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5.88%和9.80%。CCI、CBI、CPI处理下棉花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在盛花期较MC分别提高8.51%、7.65%、6.37%和11.55%、8.31%、4.02%...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棉花秸秆还田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根际土壤的影响,明确其可能的增产机制,本研究以早熟棉JX0010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加秸秆(CK)、施加三分之一粉碎秸秆(T1)、施加三分之二粉碎秸秆(T2)、施加全量粉碎秸秆(T3)4个处理,于棉花苗期取棉株主茎倒4叶比较分析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棉花苗期生理生化指标、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T1、T2和T3处理棉苗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土壤pH值、碱解氮含量和全氮含量增加但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秸秆还田量的增加使土壤中变形菌纲的丰度上升,放线菌纲的丰度降低。综合分析,T2、T3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棉花的生理生化指标,且T2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可达到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