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82篇
  免费   9845篇
  国内免费   5945篇
林业   6636篇
农学   4538篇
基础科学   3934篇
  7977篇
综合类   43585篇
农作物   6721篇
水产渔业   4448篇
畜牧兽医   12651篇
园艺   6688篇
植物保护   3594篇
  2025年   44篇
  2024年   1952篇
  2023年   2033篇
  2022年   3958篇
  2021年   3869篇
  2020年   3631篇
  2019年   3542篇
  2018年   2507篇
  2017年   4107篇
  2016年   2644篇
  2015年   4118篇
  2014年   4415篇
  2013年   5265篇
  2012年   7416篇
  2011年   7419篇
  2010年   6935篇
  2009年   6178篇
  2008年   6400篇
  2007年   5987篇
  2006年   4858篇
  2005年   3985篇
  2004年   2436篇
  2003年   1523篇
  2002年   1755篇
  2001年   1482篇
  2000年   1345篇
  1999年   491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1年   5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7篇
  1961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1篇
  1956年   32篇
  1955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利用方式紫花苜蓿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的季节和剖面变化特征,试验采用样点定位、季节动态监测的方法,对苜蓿种子田和苜蓿生产田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0~10 cm土层紫花苜蓿种子田和紫花苜蓿生产田土壤含水量总体表现为随着月份的增加呈现"W"型变化趋势,最大值均在7月下旬出现,分别为27.30%和23.79%;≥10~20 cm土层和≥2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各月份差异不大。0~10 cm土层苜蓿种子田和苜蓿生产田土壤容重随着月份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之后又降低的趋势,总体表现为苜蓿种子田苜蓿生产田;≥10~20 cm和≥20~30 cm土层变化比较平稳。苜蓿种子田和苜蓿生产田土壤含水量和容重在垂直方向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采用小区控制放牧试验,在昭苏草甸草原上研究了短期放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轻组组分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短期放牧地可以降低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差异不显著(P0.05),增加0-10 cm的土壤易氧化碳分配比例、颗粒组分比例。放牧强度对土壤易氧化碳分配比例、颗粒组分比例的影响波动性较大,而对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与轻组组分比例的影响不显著(P0.05);初步认为10-20 cm土层易氧化碳、易氧化碳分配比例与颗粒组分比例,尤其是易氧化碳分配比例,可作为昭苏草甸草原土壤有机碳动态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罗非鱼进行高值化综合利用,以提高罗非鱼加工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罗非鱼养殖业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罗非鱼加工废弃物鱼皮即食休闲食品的工艺研究。通过试验,确定了罗非鱼鱼皮即食型休闲食品的适当调料配方、油炸温度及适于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4.
热加工是一种传统的食品加工技术,热煮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鱼肉经过热煮处理会产生组织脆弱化、结构松散等问题,对其食用品质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提高鱼肉的耐煮性是开发水产系列加工产品的基础。文章总结了近几年关于热煮对鱼肉质构影响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了热煮引起质构变化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变化原理分别从改善蛋白质热稳定性、提高肌肉持水性和提高肌肉凝胶特性3个方面阐述保持鱼肉质构的方法,提出将食品加工新技术与传统加工方法相结合以提高鱼肉耐煮性的研究方向,旨在为鱼肉热煮过程中的质构保持技术及食用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以新鲜近江牡蛎 (Crassostrea ariakensis) 软体组织为实验材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蒽酮硫酸比例、不同反应时间的吸光值确定最优反应条件,并对方法的最低检出限、重复性、稳定性和精确性进行评价,最终建立了牡蛎糖原含量的微量检测体系。建立的微量反应体系体积为300 μL,主要包括0.2%蒽酮硫酸溶液200 μL,样品待测液100 μL;沸水浴反应时间为10 min。该方法的葡萄糖最低检出限为0.001 5 mg·mL−1,标准曲线变异系数小于4%,证实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显色反应完成后,室温条件下120 min内其吸光值基本不变,稳定性较高;测定牡蛎外套膜、鳃、唇瓣、性腺、肝胰腺、闭壳肌的加标回收率介于95.3%~105.8%,说明该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该研究建立的微量反应体系测定牡蛎糖原的方法具有试剂用量小、操作简单、单样品成本低等优势,同时重复性、稳定性、精确性均较高,适用于大批样品批量测定。该研究为快速、高效完成牡蛎样品糖原的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粉状防老剂4010NA 对 NR胶料的防护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粉状防老剂4010NA与普通防老剂4010NA对NR胶料的硫化特性、自由状态下的热氧老化防护性能及耐水抽出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状防老剂4010NA对NR胶料硫化特性的影响与普通防老剂4010NA相近;对NR胶料热氧老化的防护性能的影响:在拉伸强度方面,粉状防老剂4010NA与普通防老剂4010NA相似;当用量较低和老化时间较短时。在撕裂强度方面,粉状防老剂4010NA稍差于普通防老剂4010NA,但用量较高及老化时间较长时,效果则相反;在扯断伸长率方面,粉状防老剂4010NA好于普通4010NA。同时,粉状防老剂4010NA的耐水抽出性较普通防老剂4010NA的好。在NR胶料中粉状防老剂4010NA用量以1~3份为宜。  相似文献   
7.
生猪“高热病”传人,给养猪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通过对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监测,采用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生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蚜虫报警信息素 [(E)-β-farnesene,简称EBF] 是蚜虫腹管分泌的一种物质,它能对同种其他个体产生报警反应,使其迅速逃离危险现场。作为天然蚜虫信息素,EBF通过蚜虫嗅觉系统的气味结合蛋白OBPs和嗅觉受体ORs发挥作用,具有驱避、杀蚜、增效等多种生物活性,可用于蚜虫的行为调控,但由于其结构中存在的共轭双键而导致其稳定性差,从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文在简介蚜虫报警信息素EBF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EBF的结构修饰和改造进展,并对EBF及其类似物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EBF及其类似物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期望为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态友好型蚜虫控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中亚高山区水循环影响显著,加剧了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认识区域内陆河径流组分特征对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提孜那甫河流域过去60a(1957-2016年)的气象、径流数据,分析了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径流组分的响应.结果 表明:(1)过去60 a来,流域气温及山区降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2...  相似文献   
10.
The increasing shortage in water resources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ARNC). Water shortages also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region's oasis ecosyst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water cycle of inland river basins in the ARNC,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spatial-temporal features of water resources(including air water vapor resources, runoff, and glacial meltwater)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eamflow composition in the inland river basin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baseflow in the inland rivers; and anticipated future changes i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1) although the runoff in most inland rivers in the ARNC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both the glaciated area and glacial ice reserves have been reduced in the mountains;(2) snow melt and glacier melt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ARNC, especially in the Kunlun and Tianshan mountains;(3) baseflow in the inland rivers of the ARNC is the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with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being the reduction in forest area and the over-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 in the river basins; and(4)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water resources, ecology and economy will further increase in the futu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ight also help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