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7篇
  1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丹草与高粱染色体核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詹秋文  高丽  张天真 《草业学报》2006,15(2):100-106
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对4个苏丹草和6个高粱品种的核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苏丹草和高粱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0(2n=20);苏丹草品种均为1A核型,并具有1对随体染色体,其中1、2号品种的第2对染色体为近中间着丝点染色体,3、4号品种为中间着丝点染色体;高粱品种除5号为1A核型、中间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的5个品种为2A或2B核型,且都有1或2对近中间着丝点染色体,9号品种还出现1对近顶端着丝点染色体;高粱8、9号品种各观察到1对随体染色体。染色体数量分析表明,第1到第10对染色体长短臂的绝对长度、相对长度以及绝对全长在苏丹草和高粱2类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因此,苏丹草和高粱的遗传差异不在染色体长度上。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塑料大棚内的光照强度、气温、地温、CO2浓度及氮肥施量5个环境因子5水平的处理组合对春季早熟苋菜栽培营养品质与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苋菜体内硝酸盐含量由低到高的次序为AB>C>D>E,其中VC含量后4者比处理A分别减少了11.7%,18.4%,31.3%和32.4%,在处理A、B内,随氮肥水平提高VC含量增加,其余处理氮水平间变化不大。花青素含量分别减少了18.6%,23.5%,39.2%和52.9%,在各处理内随氮水平提高而增加,变化幅度较大。不同处理粗纤维和还原糖含量变化呈现相同趋势:B>A>C>D>E,但不同氮水平间变化趋势两者相反。光照强度显著或极显著地影响各品质指标的变化,是春季大棚早熟苋菜栽培能否获得优质的首要因子。综合评判各环境因子组合,B组(0网1膜,平均光强17 800 lx,地温21.2℃,气温23.5℃和CO2浓度1 500μmol/mol)在施氮水平为N5(300 kg/hm2)时,可以实现苋菜的优质栽培。  相似文献   
3.
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生物能源利用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苏丹草杂交种产草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已成为饲喂畜禽和草鱼的重要青饲和青贮作物.针对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选育与利用现状,分析了能饲兼用型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在生物能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为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研究探讨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获得高质量的DNA是分子试验的一个先决条件,常用的植物DNA提取过程及步骤繁杂,需要进行多次离心操作,所需时间较长,并且在DNA提取过程中会用到三氯甲烷和其他一些有毒试剂,对操作人员有一定危害。为了筛选出高粱DNA的最优提取方法,进行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法、SDS+2%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法、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CTAB+2%PVP法和磁珠法,提取高粱不同部位(嫩叶、老叶、根、茎、种子)的DNA,然后对其提取步骤、DNA浓度、吸光度、PCR扩增效果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磁珠法步骤简单、无毒、低成本,所需时间仅为其他几种方法的1/3,D260 nm/D280 nm为1.8~2.0,DNA的质量、纯度、浓度优于其他方法。各试验数据表明,磁珠法提取的DNA最适于分子生物学验,将其应用于高粱叶色性状基因的定位,可将紫色叶片基因PL1初步定位到4号染色体上,白条纹叶基因WSL10初步定位到10号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5.
在1/2浓度Hoagland营养液中添加终浓度至0、1mmol/L、5mmol/L、10mmol/L、20mmol/L和40mmol/L的SrCl_2处理2叶1心期苜蓿,待其生长至3叶1心期分析6个处理对苜蓿生长、抗氧化酶(POD、SOD和CAT)活性和同工酶谱的影响。结果表明:SrCl_2处理在低浓度对苜蓿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浓度超过5mmol/L后,苜蓿生长受到抑制。当SrCl_2处理浓度在0~40mmol/L范围内,苜蓿POD、SOD和CAT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其中POD和CAT在10mmol/L、SOD在20mmol/L浓度时活性最高。SOD/POD、SOD/CAT和SOD/(POD+CAT)比值先降低后升高,10mmol/L SrCl_2处理比值最小,说明POD和CAT活性在锶胁迫时降低更快,限制了锶胁迫的缓解。锶处理导致POD同工酶谱带减少,20mmol/L SrCl_2可诱导产生2条新的SOD谱带,同时导致SOD-3不表达,10mmol/L SrCl_2诱导1条新的CAT谱带;但随浓度增加,新产生的酶不表达,没有相应谱带。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网络云平台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的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受到严重影响。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经验,开展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助于提升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通过调研国内9个地区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内高校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4种常见模式,构建了以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修复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旨在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供“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CAI课件在农科教学应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针对CAI课件在农科教学中应用的误区,提出了农科教学应用CAI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多花黑麦草繁殖后种子与引进原种进行了产量和品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繁殖种与原种No1和参照种Abundant在生育特性、鲜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和种子产量上均无显著差异.因此,多花黑麦草本地繁殖种子仍然保持了较好的产量和营养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9.
4种黑麦草的产草量及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秋文  李杰勤  李靖  邢翼 《种子》2007,26(12):68-69
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引进的一年生、多年生和种间杂交黑麦草3类型共4个品种的生物学性状、产草量和品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次刈割的株高、叶宽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一年生黑麦草蓝天堂和特高显著高于多年生黑麦草卓越和种间杂交黑麦草春绿;叶长和分蘖数在4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第1次鲜草产量在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并以一年生黑麦草蓝天堂最高;第2次刈割鲜重和干重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二次刈割的总鲜重和总干重在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也以一年生黑麦草蓝天堂最高,并显著超过多年生和种间杂交黑麦草品种。品质分析表明:二次刈割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在4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只有第1次刈割的粗纤维和无N浸出物在品种间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南京地区大豆食叶性害虫主要是大造桥虫、斜纹夜蛾、豆卷叶螟和银纹夜蛾。大豆对田间食叶性害虫综合虫种的抗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利用两个感抗杂交组合D0 1和D0 3的P1、P2 、F1、F2 、F2∶3 世代 ,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系统地分析了大豆抗食叶性害虫综合虫种植株反应的遗传规律 ,不论多世代联合分析或单个分离世代分析 ,结果均表明 ,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的抗性为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遗传模式。但在大豆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 ,随着害虫数量和种群结构的变化 ,其抗虫性遗传呈动态变化过程。在两对主基因充分表达日期 ,效应较大的 1对加性效应为 10 .5 1~ 10 .74(叶面积损失率 ,%) ,效应较小的 1对加性效应为 4.35~ 7.2 4(%) ,并且两对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 ,达 81.0 5 %~ 94.10 %,起决定性作用 ;多基因遗传率较低 ,为 0~ 12 .2 4%。抗食叶性害虫育种应首先考虑利用主基因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