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岩溶地区小流域治理基础效益评价——以“珠治”工程广西项目区河池片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DEM高程,采用ERDAS IMAGINE和GIS软件,对"珠治"工程广西项目区(河池片区)小流域治理措施的基础效益进行评价和价值评估。结果表明,2009年河池片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5.54%,相比治理前的2000年,土壤侵蚀模数由2 136.90 t/(km2.a)减少到1 195.39t/(km2.a),年保土量达到41.57万t,年蓄水量达到11 899.83万m3,土壤侵蚀强度和程度都有不同程度减弱,石漠化程度有所缓解,植被覆盖率达到74.15%,基础效益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达到99 166.4万元,表明"珠治"工程河池片区的小流域治理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
利用隆林至百色高速公路沿线区域不同时相的ALOS数据和地形图,应用"3S"技术提取工程建设准备期与建设期的土地利用、坡度和植被覆盖度等因子,通过GIS叠加、对比分析等,获取项目建设区土壤侵蚀信息。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期间,项目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分别减少了4.64、1.75、0.68和0.12 km2,而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却分别增加了5.28和1.91 km2,公路建设中损毁水土保持设施面积7.07 km2;植被覆盖中无明显覆盖面积从0.89 km2增加到6.75 km2,低覆盖面积从2.56 km2增加到6.65 km2;中度侵蚀面积从4.81 km2增加到8.08 km2,强烈侵蚀面积从1.79 km2增加到6.53 km2。公路建设造成土壤侵蚀程度加剧明显。 相似文献
3.
广西木棉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功能分区及治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木棉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运用景观生态学、园林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规划设计,结合示范区的特点,划分为科研试验区、技术推广区、示范宣教区、生态景观区等四大功能区,并进一步细分为观测试验小区、技术示范小区、气象观测场、径流观测场等10多项试验示范子项目,充分展示了具有广西区域特色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与优化治理模式。园区的建成为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参观学习与技术交流的平台,并且能够发挥带动辐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区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赤红壤坡面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探究降雨和土地利用对南方赤红壤坡面侵蚀特征的影响,通过天然降雨观测试验,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耕地、果园、人工草地和撂荒地)下坡面径流和侵蚀泥沙特征,探讨降雨类型及土地利用对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以及降雨特征参数与坡面水沙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18年研究区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且每月降雨量主要由一场或几场暴雨及大暴雨组成;(2)坡耕地坡面年径流量和年侵蚀量均最大,分别是果园、人工草地以及撂荒地处理下的3.4,8.0,6.0倍和340.5,1605.3,1720.3倍;(2)次降雨下,坡面径流量在年内表现为前期平稳,后期波动增加,侵蚀量表现为前期波动较大,后期变化相对平稳,且侵蚀产沙主要集中在前期;(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暴雨及大暴雨产生的径流量均占年径流量的75%以上,坡耕地、果园、人工草地以及撂荒地处理下由暴雨和大暴雨产生的侵蚀量分别占年侵蚀量的99.1%,71.8%,52.3%和51.6%;(4)降雨量和最大30min降雨强度是影响赤红壤坡面侵蚀最重要的降雨特征参数,降雨历时和植被覆盖度均显著影响果园、人工草地及撂荒地坡面径流量。研究结果有助于明晰南方赤红壤区不同土地利用现状土壤侵蚀特征,为区域水土保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广西隆林县常么、者滕、龙窝坝3条典型小流域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估算了岩溶地区小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并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近6年的治理,常么和者滕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趋势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草地和林地转化,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增长357万和429万元;龙窝坝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未利用地向林地、草地和小部分耕地转化,生态服务价值增长506万元。总体上,龙窝坝小流域的治理效果优于常么和者滕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更加优化,提升的生态服务价值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7.
基于野外原位观测资料,以荒地为对照处理,探讨轮作和间作种植方式对赤红壤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结果 表明:2017年研究区侵蚀性降雨在年内分布较为分散,高强度侵蚀性降雨主要分布在1-6月.降雨历时、降雨量与坡面径流量、侵蚀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大30 min降雨强度仅显著影响一定处理下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不同降雨等级...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降雨和管理措施对南方赤红壤果园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基于野外原位径流小区观测试验,探讨清耕和刈割处理下赤红壤果园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研究区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2019年主要集中在3—8月,2018—2019年研究区80%以上降雨是侵蚀性降雨。2018年、2019年果园坡面年径流量和侵蚀量及次降雨下坡面径流量、侵蚀量均表现为清耕处理>刈割处理,且与径流量相比,二者的侵蚀量差异更为明显。次降雨下,2018年不同处理下果园坡面径流泥沙量在3—4月变化平稳且差异小,5—9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且与刈割处理相比,清耕处理波动幅度更大; 2019年不同处理下坡面径流量在2—3月,7—9月波动较大,4—7月变化平缓,但侵蚀量在年内整体波动较大。与清耕处理相比,刈割处理可以减少暴雨和大暴雨降雨等级下果园坡面径流量; 同时刈割处理下中雨、大雨和暴雨降雨等级下果园坡面侵蚀量显著降低,且暴雨降雨等级下的降低作用尤为明显。刈割和清耕处理下坡面径流量与降雨历时呈显著相关关系,与降雨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果园坡面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广西是我国崩岗分布的典型区域,全区共有崩岗27 767个,总面积6 597.88 hm2 ,崩岗侵蚀给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根据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针对广西不同形态崩岗的空间分布情况、活动状态及发育规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的崩岗以条形崩岗和弧形崩岗为主,不同形态崩岗均以活动型崩岗为主,小型崩岗数量比例最大,大型崩岗面积最大。基于广西崩岗侵蚀现状,提出了瓢形崩岗、条形崩岗、爪形崩岗、弧形崩岗和混合型崩岗的治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广西预防和治理崩岗、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