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赤斑病是我国蚕豆上最重要的要病害之一,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反常,该病在一些地区发展尤为严重。在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于2011—2013年对国内8个不同产区蚕豆赤斑病进行药剂筛选试验,化学药剂中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赤斑病田间综合防效达到80%以上,对蚕豆产量也比对照增产16%以上;生防药剂中裁菌平均防效达到40%以上,蚕豆产量也比对照增产8%左右,起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还建立了包括资源筛选、早期预警机制建立、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手段的立体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5.
6.
鲜食大豆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食用豆类作物之一,一般鲜食大豆干种子中贮藏蛋白占其干重的30%~50%左右,高蛋白鲜食大豆糯性好,适于外贸加工。江苏省常年种植鲜食大豆在3.33万~4.67万hm2左右。研究高蛋白和抗病毒病鲜食大豆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1-2]。中国南方的高蛋白大豆(包括鲜食大豆)在入关后不仅没有受到美国的冲击,而且因其高蛋白、大粒、豆腐加工品质好、出浆率高等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3]。特别是鲜食大豆方面,上海经济区(苏、沪、浙)一直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区和出口贸易基地。据江苏海关统计,江苏省每年出口至韩国、日本、东南亚地… 相似文献
7.
不同时期喷施乙烯利对绿豆生长及收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豆适应性广 ,播期幅度大 ,生长期短 ,适宜于多熟制栽培 ,生产成本低 ,经济效益较高。但由于绿豆成熟期不一致 ,采收费工费时 ,收获太迟会影响下茬种植 ,限制了绿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关于利用乙烯利处理农作物促进早熟的研究报道很多 ,但一般只限于在蔬菜、棉花、水稻等农作物上 ,而关于乙烯利对绿豆的早熟作用研究较少。为研究在绿豆播种临界期 (即最迟播种能适时收获的绿豆播期 ,在江苏省淮北地区一般为 7月 2 0日左右 )播种的绿豆在收获初期 (2 5 %左右荚变黄黑色 )、收获中期 (6 0 %左右荚变黄黑色 )、收获末期 (90 %左右荚变黄… 相似文献
8.
采用随机气象观测与市场调查资料,对作物生长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程度进行模拟,预测在不确定和有风险的情况下,实施最佳管理措施(BMPs)对农民预期纯收入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随机优势分析表明,经济地优选BMPs,其评定与产量和市场不确定性有关,且与为了满足未来对氮流失的规定限度而改变现行措施的成本有关。在本区仅依靠对作物生产和水的管理措施来控制非点源污染,代价高且作用非常有限。联邦政府的成本分摊计划,能促使 相似文献
9.
苏菜豆4号是以81-6为母本,以苏地豆1号为父本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的矮生菜豆新品种。早熟,花紫色,嫩荚扁棍形,荚绿白色,平均荚长13.4cm,宽0.8cm,平均单荚质量7.7g。从播种至采收嫩荚56.1d(天)。每667m~2鲜荚产量800~1200kg。田间对叶霉病和根腐病的抗性强。种子为扁椭圆形,平均千粒重为333.0g。适合江苏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春秋季露地和大棚栽培。 相似文献
10.
2004~2005年,对来自中国北部、中部和南部不同纬度地区的124个小豆品种在江苏南京和泰国农业大学进行了农艺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与在江苏栽培相比,小豆品种在泰国热带地区表现为株高降低、生育期缩短,百粒重、每荚粒数和单株产量均有所降低,但分枝数和每荚粒数变化不大.从不同来源的群体来看,中国北部品种的农艺性状在泰国的变异系数大于中部品种,而南部品种引种至泰国后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小.对产量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荚数对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0.75),而其它性状如分枝数(0.30)和每荚粒数(0.21)与产量的关联不大,而百粒重(0.07)对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4个小豆品种可划分为中国北部1、中国北部2、中部、南部4个大类,显示了北部品种之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据此可初步推断,中国北方应为中国小豆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