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4年   5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以(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衍生的含160个株系的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应用154个SSR标记鉴定个体基因型,利用单标记分析方法,对2013和2014年在哈尔滨和克山两地4个环境下的单株产量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46个与单株产量相关的QTL位点,主要分布在A1、A2、C1、C2、D2、D1b、L、K、B2、N、E、J、F、G和H连锁群上,遗传率为0.15%~9.37%。遗传率较高的标记位点有BARCSOYSSR_02_0607、BARCSOYSSR_03_1620、BARCSOYSSR_19-0451、Sat_153、Sat_367、Satt229和Satt529,优异等位基因型为BARCSOYSSR_02_0607(Q1Q1)、BARCSOYSSR_03_1620(Q2Q2)、BARCSOYSSR_09_0183(Q1Q1)、Satt229(Q2Q2)、Sat_367(Q3Q3)、Satt338(Q1Q1)、Satt229(Q1Q1)和Satt668(Q1Q1)。在检测的标记位点中,BARCSOYSSR_08_0966、Sat_36、Sat_153、BARCSOYSSR_02_0607和Satt529在两个环境中重复检测,表明这5个QTL可用于分子设计育种改良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2.
甘草是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药食同源植物。甘草中富含三萜皂苷类、黄酮类、香豆素、多糖类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消炎、抑菌等生物学功能。此外,甘草地上部分茎叶繁茂,营养价值高于禾本科植物,是家畜的优良饲料。天然中草药添加剂可以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动物免疫力,推动我国畜牧业进一步发展。文章综述了甘草的活性成分、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甘草饲料化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适应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种植的燕麦新品种,试验于2015年采用母本边锋和父本牧乐思进行种间杂交,并通过系统衍生法进行选育,对选育得到的燕麦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经选育得到龙燕1号燕麦,其2019—2020年两年平均干草产量及种子产量分别为15 100.0 kg/hm2、4 760.3 kg/hm2,较对照牧乐思、白燕7号分别增产16.84%、11.71%和14.96%、11.11%,差异显著(P<0.05);两年(2022,2023年)多点(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双鸭山市、绥化市)的平均干草产量龙燕1号最高,达9 857.14 kg/hm2,分别比对照青海444、青引2号增产18.11%、45.30%,差异极显著(P<0.01);在4个试验区哈尔滨市、兰西县、杜蒙县、肇东市的两年平均干草产量分别达到11 812.73 kg/hm2、9 602.57 kg/hm2、12 263.64 kg/hm2和11 961.97 kg/hm2,比对照白燕7号分别增产11.57%、11.92%、12.60%、11.24%。说明饲用燕麦新品种龙燕1号燕麦相较亲本具有更好的生产性能,在东北三省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4.
以垦丰14、垦丰15、垦丰19和黑农48为亲本,构建了含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four-way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FW-RIL)为试验材料,通过构建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对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生育期各阶段进行QTL定位,旨在为大豆生育期性状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在分子水平探索与大豆生育期相关基因的遗传机理。通过区间作图法等分析方法,应用275个SSR分子标记对2013、2014与2015年在克山和哈尔滨3年3个环境下的生育期各阶段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大豆四向杂交群体的各生育期阶段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生育期相关性状在Fw-RIL群体中存在真实的遗传变异。76个与生育期各阶段相关的QTL分布在18个连锁群上,分别是A1、A2、B1、B2、C1、C2、D1a、D1b、D2、F、G、H、J、K、L、M、N和O连锁群;17个与生育期各阶段相关的QTL能够在2个以上环境中被重复定位到,分别为qST-B2-1、qST-C1-1、qST-C2-1、qST-C2-2、qST-D1b-1、qST-D1b-2、qST-G-1、qST-H-1、qST-K-1、qST-K-2、qST-L-1、qST-L-2、qST-M-1、qST-M-2、qST-M-3、qST-N-1、qST-O-1。其中,新发现10个与生育期相关的QTLs,qST-C2-2,qST-D1b-1,qST-k1,qST-M2和qST-N1是高效QTL。  相似文献   
5.
试验为解决寒区优质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匮乏的难题,以抗寒、高产为育种目标,2002年起对9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经过混合单株选择法及四代田间表型混合选择,选育龙菁1号紫花苜蓿品种.结果显示:在品种比较试验中,龙菁1号紫花苜蓿的干草产量、越冬率和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10 920.2 kg/hm2、95.2%、19.22%;在区域试验中,龙菁1号紫花苜蓿在吉林白城地区的干草产量(11 866.18 kg/hm2)最高;在生产试验中,与龙牧803、WL323HQ相比,龙菁1号紫花苜蓿在杜蒙地区的干草产量(10 088 kg/hm2)最高.研究表明,龙菁1号紫花苜蓿品种的耐寒性、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均优于龙牧803和WL323HQ,是适合东北寒区人工草地建植、退化草原改良、粮改饲和草田轮作的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不同羊草品种品质性状综合表现,挖掘羊草优良基因源,试验选取10份羊草品种,随机区组排列,采用直接灰化法及近红外光谱等方法对10份羊草品种的22个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及数据分析.数据聚类及因子分析结果表明:22个品质性状可以分为营养价值指标和形态建成指标两类;品种YC01具有突出的营养价值优势;品种YC06、YC08在营养价值和形态建成性状之间达到了较好平衡,YC06的饲喂价值更优,可做优质饲草.研究表明,营养价值和形态建成这两类性状间的协调统一是优质羊草品种选育的基本尺度,可作为优势性状基因源加以创新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不同中间偃麦草种质对NaCl的耐受值,以5份中间偃麦草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25,50,100,200,300和400 mmol·L-1)模拟盐胁迫,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相对盐害率,以及幼苗胚根长和胚芽长,并建立相对发芽率与盐胁迫浓度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随盐胁迫浓度增加,中间偃麦草种子萌发指标呈下降趋势,相对盐害率呈上升趋势,幼苗胚根、胚芽长也呈下降趋势,且盐胁迫对胚根抑制作用大于胚芽。具体表现为低浓度NaCl(25 mmol·L-1)胁迫对5份种质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胚芽长无显著影响,随盐胁迫浓度增加,种子萌发抑制程度加剧。当中度NaCl(200 mmol·L-1)胁迫时,除中偃25号外,其他4份材料的发芽率在75%以上,中偃25号种子发芽势为0。高浓度NaCl(300 mmol·L-1)胁迫下,5份材料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大幅度降低,相对盐害率大幅提高,其中中偃3号相对盐害率最高,为82.12%,中偃24号相对盐害率最低,为66.58...  相似文献   
8.
为了鉴定羊草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试验对42份羊草材料的22个品质性状检测分析,并进行一般描述统计、遗传变异、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参试羊草各品质性状中,粗蛋白、钙、木质素和糖类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3%、25%、27%和39%。对22个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提取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0.196%,分别为羊草的饲用价值、微量元素及粗蛋白成分。研究表明,羊草的粗蛋白、钙、木质素和糖类等性状在品种遗传选育进程中有较大的改良空间,而消化率及能量品质相关性状难以得到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是大豆重要的育种目标,蛋白质和油分含量QTL定位和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对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衍生的后代株系为材料,构建含有204个株系的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区间作图法,应用前期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对2013、2014和2015年在哈尔滨和克山2地共8个环境下的蛋白质和油分含量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8个环境中检测到29个蛋白质含量QTL和39个油分含量QTL。在所定位的蛋白质含量QTL中,有5个能够在2个以上环境被定位到,这些蛋白质含量QTL分布在 A1、D2、J、N和O等6个连锁群上,对表型效应的贡献率为 7.65%~20.08%,其中qPC-A1-1、qPC-D2-1、qPC-J-1和qPC-O-2的贡献率在10%以上。在39个油分含量QTL中,有10个在多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这些QTL分布在8个(A1、A2、B1、D1b、G、I、J、N)连锁群上,对表型效应的贡献率为7.30%~25.68%,其中qOC-A2-1、qOC-B1-1、qOC-G-1和qOC-J-1的贡献率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