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一株植物乳杆菌(SLP)的生物学特性及益生特性,探讨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对其耐高温、耐酸耐胆盐功能、体外抑菌活性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研究,并对SLP与其他益生菌之间的拮抗作用及体外黏附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SLP能够耐受p H 2.0及0.3%胆盐条件,体外黏附率达到4.6%,与部分抗生素相容,与试验中的其他益生菌均无相互抑制,SLP培养上清及培养物对禽源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SLP具有优良的益生特性,在畜禽生产中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
地顶孢霉培养物(Acrermonium terricola culture, ATC)是国内首个虫草源真菌饲料添加剂,其活性成分与冬虫夏草相似,被誉为动物可食用的“冬虫夏草”。ATC是由古尼虫草分离得到的地顶孢霉菌通过人工培养、发酵等加工而成。ATC中的活性物质主要包括虫草多糖、虫草酸、虫草素和甾醇等。ATC具有提高家禽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以及免疫性能等优点。文章就ATC的工业化生产流程、主要活性物质及其作用和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ATC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运用单因素设计和响应面设计,采用胃蛋白酶-胰液素两步水解法,探讨3种不同的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鸭饲料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实验使用相同的肉鸭基础饲粮,对添加了非淀粉多糖酶的肉鸭饲粮使用两步离体法进行消化,并测定还原糖含量,得出三种非淀粉多糖酶的最佳添加量和最佳酶谱组成。结果表明肉鸭饲粮的最佳非淀粉多糖酶酶谱:甘露聚糖酶为0.015 mg/g、β-葡聚糖酶为0.008 mg/g、木聚糖酶为0.007 mg/g。在肉鸭饲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可以提高还原糖含量,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丁酸梭菌在肉鸡消化道内的定植能力以及丁酸梭菌对肉鸡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和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选择90只健康状况良好的1日龄爱拔益加肉鸡,随机均分为空白组和丁酸梭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空白组灌喂生理盐水,丁酸梭菌组灌服荧光标记的丁酸梭菌,3 h及16日龄进行解剖并采集回肠上皮细胞观察荧光情况。随后另外选择30只健康状况良好的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1~6 d饲喂含丁酸梭菌的饲粮,之后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全程饲喂基础饲粮,试验期21 d。在16和21日龄时,分别采集回肠和盲肠中段内容物,测定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己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并进行微生物种类、物种丰度比例、菌属以及蛋白功能丰度等差异分析。【结果】3 h及16日龄丁酸梭菌组回肠上皮细胞周围均呈现出荧光现象,表明丁酸梭菌能够定植于消化道上皮细胞。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肉鸡回肠内容物中,试验组16日龄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21日龄丙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乙酸、异丁... 相似文献
5.
6.
试验旨在研究复方中药发酵液对肉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及免疫调节作用。选择健康1日龄AA白羽肉鸡240羽,分别进行大肠杆菌O78半数致死剂量和复方中药发酵液对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试验。在28日龄评价治疗效果,并在28、42日龄分别检测免疫器官指数、抗氧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等指标。结果显示,经过植物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菌株发酵后的复方中药发酵液能够将大肠杆菌的感染时间由4 h延迟至24 h,高剂量组(1.0 g/mL)、中剂量组(0.5 g/mL)、抗生素组(硫酸新霉素)有效率分别为80.0%、76.7%和80.0%,治愈率分别为80.0%、70.0%和70.0%;高剂量组与感染组和抗生素组相比,28日龄时胸腺指数分别提高了165.6%(P<0.05)、25.4%(P>0.05),法氏囊指数分别提高了82.6%和94.3%(P<0.05),42日龄时胸腺指数分别提高了97.4%和82.0%(P<0.05),法氏囊指数分别提高了43.4%和27.5%(P<0.05),28、42日龄时抗氧化指标T-AOC、TP含量及GSH-Px、T-SOD活性差异显著(P<0.05),能够显著提高肠道内乳酸菌含量,降低大肠杆菌含量(P<0.05)。综上,中剂量组(0.5 g/mL)复方中药发酵液抗菌效果明显,能够替代抗生素,高剂量组(1.0 g/mL)复方中药发酵液对肉鸡其他指标明显优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铁源筛选比较得知,氯化亚铁比较适合与大豆小肽进行螯合反应制备大豆小肽螯合铁,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大豆小肽螯合铁的制备工艺,优化结果为:小肽与亚铁盐质量比4∶1,反应pH5.0,反应温度40℃,得到离子螯合率平均值为56.81%,经中试车间生产试制得到大豆小肽螯合铁的得率是78.3%,螯合率为82.39%,检测大豆小肽螯合铁的主要成分中的蛋白含量为78.94%,铁的含量为10.87%。红外和紫外光谱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大豆小肽和大豆小肽螯合铁(Fe~(2+))红外吸收峰的强度在不同波长位置上有明显的变化,大豆小肽螯合铁(Fe~(2+))在紫外波长上发生了明显的位移且宽化,表明大豆小肽螯合铁(Fe~(2+))形成了络合物。同时对大豆小肽螯合铁的结构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